"約會強暴"往往是性侵案件當中,最難以釐清罪責將行兇者繩之以法的類型。
原因很簡單,因著與行兇者的熟稔關係,多半係在接受對方的邀約下,主動前往案發地點,
復以在性侵過程當中,因著幾杯黃湯下肚,未能明確的告知對方"不要"的訊息,
看在相關社工與外界輿論的眼中,往往會認知為半推半就的情況,
甚或會以"妳有向對方調情嗎?","性愛過程中有無高潮?"等不堪的質疑,
無疑對當事人造成二度的傷害,致使接續的受害者,
在過來人的前車之鑑下,更加不敢坦然向大眾分享受害經驗。
造成的結果,就是加害者往往持續逍遙法外,伺機找尋下一個性侵獵物;
而受害者則僅能作為秘密隱藏起來,研擬各種自保的措施,避免不再讓自己重蹈性犯罪的恐懼。
然而,如此消極的態度,等同於繼續姑息性侵犯的作為,真的合宜嗎?
難道沒能有更加積極的懲治手段,能夠有效的痛擊囂張的罪犯麼?
相信這個答案,會是許多民眾所滿心期待的,
不過可惜的是,透過電影的呈現,很遺憾的,箇中問題的答案:
非靠處理性侵事件的心理輔導師,抑非仰賴只看證據辦事的檢警,
而是得憑藉著性侵受害者滿腔恨意所萃發的正義感,
執行私法正義式的以暴制暴,才能達致讓人痛快的完美復仇。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劇情描述大學美術系學生Noelle對班上的男同學Luke頗有好感,
在Luke的派對邀約下,情竇初開的Noelle滿心期待來場浪漫的約會,
卻不料才進到Luke的房間參觀,就遭到其粗暴的壓制在床,強暴得逞。
事後,儘管友人皆勸她想開點就算了,畢竟講出去也沒用,
甚至可能會被外界當作成"蕩婦"來看待,但Noelle仍舊選擇向心理輔導師告發此事。
不料一如友人預料的,除了遭到極盡羞辱的問答外,根本無濟於事,
心有不甘之餘,她上門找Luke理論,卻沒想到Luke竟然滿臉不在乎的輕浮模樣,
這讓Noelle大為光火,一個不小心,便失手將Luke推到樓下,當場慘死。
在躲避警方偵緝期間,Noelle索性上網尋找類似的個案,
並且以色誘的方式,分別解決了那些逃過法律制裁的性侵犯,當起了性侵受害者的光明使者。
另方面,也因著其遭受到性侵的陰霾影響,致使順遂的人生起了巨大的波瀾,
這樣的轉變,也呈現在其美術作品上,
從被批評為平淡無趣,到大受褒揚為千錘百鍊的傑作,讓她成為畢業典禮上的致詞代表。
怎料事情終究還是會東窗事發,就在致詞的當下,
警方早已待命緝捕歸案,不免令人留下深長的哀愁。
電影中,就數那段姊妹會在探討性侵預防的談話最為經典,
當校園內涉嫌性侵的加害者紛紛死於非命之際,姊妹會中也興起了正反兩派的論辯:
以Noelle為首的主動出擊派,自然認為當學校與警察都保護不了女孩的身體安全情況下,
在必要的時刻,採取激烈的手段來自我防衛,乃至於事後討回公道,都是再正當不過的行為。
相反的,認為僅僅需要做好事先預防的,則列舉諸如測試有無迷藥的指甲油等防範途徑,
讓自己能夠遠離遭受約會強暴的高發情境,才是最務實的做法,
甚或當中還有人以"若是大家都採用以眼還眼的激烈手段,則世界將不再有人可以看見真相。"
來反駁Noelle以暴制暴的立論。...當然,個人認為這番話,根本就是假道學。
一如廢死聯盟的主張"執行死刑,不就讓我們也成為殺人犯",皆犯著根本上的謬誤:
事件發生都有先後,今日若加害者不來戳受害者的眼睛,我們會去主張戳瞎加害者麼?
總不能只允許瞎的都是被害者,而加害者還能持續擁有看見的權利吧?
當然得要毫不留情的戳回去才行,不是嗎?
您要說如此會造成同歸於盡也行,至少不要都讓加害者得以倖免於難就好。
我想,當代之所以類似Noelle般的黑暗騎士行徑,會如此受到廣大的擁戴,
相必也是人民對於現下的司法,警察等執法體系的顢頇,感到強烈的不滿所致吧!
最後,還是不免對藝術有著小小的疑惑:
"為何一定得要人生遭受到巨大的衝擊,才能激發出創作的靈感呢?"
"難道真的一路順遂的人,就不可能成為藝術界的大師麼?"
藝術總喜歡傳遞著"與眾不同"的概念,
認為創作者都得要在歷經滄桑,嚐遍人生酸甜苦辣後,作品才能溢發有味道。
但倘若這個現象並非事實,而只是創作界的無妄執念,
最終將反噬從業者自身,乃至於衝擊整個產業的發展。
畢竟當此執念成為圭臬,則每每當創作遭遇到瓶頸之際,
藝術家往往便會選擇以走偏鋒的方式,希冀從極端的人生體驗當中,去獲致創作的靈感。
於是乎,吸毒,嗑藥,沉溺性愛...種種光怪陸離的怪誕行徑,
將在尋求創作靈感的框架下,接踵的發生在其人身上。
當一切做盡之後,仍舊得不到絲毫靈感之際,才會恍然大悟的清醒,
了解到"千錘百鍊才成傑作"的話語,根本就是一種欺騙...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