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鐵票跑光? 「軍公教」成立競選總部|三立新聞台--YouTube
有鑑於馬政府執政不力,軍公教往往成為首當其衝的箭靶,
長年來背負著包袱與罵名,並且逐年遭到相關福利上的縮減.
這個向來被認為是國民黨鐵票倉的族群,如今也決定與其分道揚鑣,
成立了"軍公教聯盟黨"(MCFAP),準備投入2016選戰,
在未來的立委選舉中,預計會推出15到20名區域立委參選人,以及5名不分區立委人選.
消息一出,正反兩極評價皆有,
正面看待的,認為軍公教終於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再成為國民黨長期下的禁臠;
但負面解讀的,則認為這根本就是既得利益者的聚合,
目的只在於捍衛自身不盡合理的待遇與福利而已,無法獲得廣大民眾的共鳴.
首先,軍公教的待遇是否優渥,一直都是爭論中的焦點,我想始終都不會有定論.
但我想提供給大眾集思廣義的,是軍公教的待遇,
究竟該按能力敘薪?抑或是該按工作內容來議定呢?
每當有人質疑軍公教薪水過高之際,總會有該群體的人士出面喊冤的說:
"有本事你來考阿?";
"我們可是苦讀,補習好幾年才考上,花了多少成本,領這樣的薪水,剛好而已..."
這種話看似很有說服力,但站在一個雇主(政府)的立場來看,卻是根本上的謬誤,
畢竟政府雇人的目的在做事,而不是獎勵您苦讀的過程.
就假設一個取得博士學位的人,考上了公家的垃圾清潔員,
難道他能夠以"博士養成很辛苦,很花錢"的理由,向政府要求更高的待遇嗎?
不可能的吧!因為政府要的,只是您能做好垃圾清潔的工作即可,學歷根本不重要,
於是乎清潔工作值甚麼價,大概最多也就給那個薪水而已,沒有更高的可能.
換言之,您個人如何艱辛的進到公務機關,那是您個人歡喜甘願的成本,
而不該希冀政府在此面向上有絲毫的補償,因為政府要的只是能做好交辦事務的人,
至於您是考一次,考兩次,甚至考十次才辛苦進來的,根本不是重點.
立基在如此人力成本的精算上,現今政府在許多事務上,
都喜歡以外包或約聘的方式來辦事,好似也就再合理不過了.
正因著相同職務,相同工作性質的雇員,
公家單位的薪資與民間企業的落差實在太大,
故讓公家機關也不得不重新省思:"我何必花大錢來做好相同的事呢?"
某種程度,採用外包與約聘,即是企圖橫平公家機關與私人企業敘薪標準的手段.
(譬如要雇用一個行政人員,坊間企業頂尖的,也許不過28000的薪資水平,
但公家機關卻可能得用到35000的敘薪標準,
如此,做同樣的事,卻得付出更多的薪水,在財政困窘的今日,怎麼想都說不過去吧!)
換言之,公家機關與私有企業之間,的確存在著幅度不算小的敘薪落差,
在強調政府革新再造,企業化經營的當下,
是否還能夠忍受如此大而無當的人事成本,值得全民一同集思廣義的監督.
每每台灣在自詡是民主國家的時候,我總是莞爾一笑,
總感覺台灣只是徒具著民主的形式,而沒有絲毫的民主精髓.
誠然,集會結社是民主表現,公平選舉更是民主政治的手段,
但除此之外,其實民主更該展現的,是人民對於"公益"的趨同認知,
而這一點,往往是台灣所付之闕如的...
為公益者,只要是不合理,不合乎公義的,
即使自己是既得利益者,都該有勇於改革的道德勇氣;
而僅僅為自我私利奮鬥者,縱使明知自身權益侵害著公共利益,
也會試圖打著民主的大旗,看似冠冕堂皇,
但骨子裡只是誓死的在捍衛自己的小利小惠而已...
總之,民主,真的不是只有選舉,
如果公民普遍沒有著為國家社群著想的認知,
縱是透過民主程序所組成的政府,基本上也就是利益團體的聚合而已,
無法昇華到一個超乎個人,宛若盧梭所謂的"全意志"(general will)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