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救救菜英文★精采版預告-12/20上映 --- YouTube
電影"救救菜英文"由印度的寶萊塢出品,先後在多倫多,柏林,聖地牙哥等多個國際影展大獲好評,
並且被"印度時報"譽為2012年最佳的印度電影,電影精彩的程度可見一斑.
本片的劇情,在敘述一名傳統的印度家庭主婦莎希,雖然擁有著一流的甜點製作技術,
但卻在結婚之後,選擇在家中相夫教子,但由於她並沒有太顯赫的學歷,加上英文非常差,
因此經常被丈夫與兒女們冷嘲熱諷,彷彿有這麼個家人是件很丟臉的事,此舉令他相當的受傷.
後來,由於居住在紐約的姊姊曼妞,邀請他們全家到紐約參加其女兒蜜拉的婚禮,
莎希因著需要幫忙打理婚禮事宜,所以隻身先行前往紐約.
但由於英文太差,引致於無法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偶然的機會下,
她決定參加四周學會開口說英文的英語速成班,以期能夠讓自己不再被瞧不起.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的,其實不僅僅是英語對話,而是讓莎希自己重新肯定了自我,
同時在做自己與家庭之間,重新有了省思與抉擇...
劇情說到這裡吧...電影真的頗為精彩,值得大家用心觀賞!
首先阿...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的第一個直覺的念頭,是個大哉問:電影究竟為何而拍?
對此,我的答案會是:為了理想中的世界而來...
許多導演與編劇,製作出來的電影,不為別的,
為的只是讓大家能夠重新的去反思某些社會既存的現象,
以期能夠在激盪之後有所轉變,已達致電影創作者們所期待中的理想國度.
就拿這部電影來說好了,印象中,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是不高的,
就像片中的莎希一般,不像個老婆或媽媽,看起來反像是個女傭,
這基本上對於女性同胞而言,是種明明白白的傷害,而這傷害,卻是出自於他們根深蒂固的文化.
因此,或許該電影正是希望印度民眾能夠重新反思這樣的社會階級意識,
讓女性們能夠重新獲得應有的地位與尊重吧!
縱觀整部電影,用一個"英文學習"做為引子,其實在述說的,是一個"包容"與"尊重"的概念.
簡單的說,英文它就是一個工具,沒有高或低的文化優越,也絕對不是能力的分野所在,
這是電影在過程當中,所一再反覆重申的觀點:
1.就像劇中一開始,莎希出席家長會,她的女兒覺得很丟臉,因為她不懂得用英文和別人溝通,
但當莎希要求學校老師用印度話溝通時,反倒是老師感到有點愧疚,自嘲印度話說得不好...
2.又或莎希去簽證的時候,使館人員語帶嘲諷的問她:英語不好到美國做甚麼時,
在旁的印度使館人員,同樣的回了他一句:
你來印度的時候,還不是一句印度話都不會說,那你還來?
3.還有在英文速成班的時候,莎希偶然問了老師一個答不出來的問題,
下課之後,同學們誇讚莎希,認為大家都在某個領域中學有專精之人,
要不是英文不好,無法與人溝通,否則成就根本可以完爆老師.
換言之,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你的能力有甚麼問題,
而只在於你被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給震攝住了,許多有著莫名文化優越感的人,
就是喜歡運用這一點,來呼攏對方,以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的目的.
而讓人感到悲哀的,這卻也正是台灣今日的寫照:
原本是工具性的英語,現在被那些英語至上的優越人士,提升到了知識的層次,
好像只有精通了英語,才是在各方面有著絕對頂尖能力的人才,
於是乎,很多根本不怎麼需要用到英語的工作,英語也成了基本的錄用條件,
甚至有家長因此希望可以刪減國文的時數,增加英文授課時數,以此來提升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又或大學教授如果願意用全英文授課,鐘點費還可以以兩倍計價,一整個成為了一個大笑話.
當然,我這樣的說法,也不是說英文不重要,更不是為自己的菜英文做開脫之詞,
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學習英文當然必要,但學習背後的心態是甚麼,則是更加的關鍵.
學英文,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學問,比別人更具優越感
而是在於為自己開拓一扇與世界資訊交流的窗戶,
有了這個工具,就能夠與全球最新最快的訊息作交流,成為自己學習專業上的一大助益.
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否則套句碩班老師說過的:
美國的乞丐也是講英文阿...他真的有比我們高尚嗎?
就像劇中莎希在赴美班機上所遇到的先生,當海關人員問他來美國做甚麼?
他毫不猶豫的說是來消費以幫助美國復興經濟的,又揶揄的說:如果你不樂意的話,那我就回去了喔!
恩...就是要有著這樣的自信,才不致於被語言隔閡下的文化歧視所呼攏...
循著適才所提到飛機上遇到的那位先生,我覺得他展現出一個對待文化差異的典範:
在飛機上,他看著莎希不懂英文而放棄看電影,於是主動將電影的對白,口譯成印度話來讓她明白劇情,
這樣的友善與包容態度,才是化解彼此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最佳途徑.
兩個文化的和諧,不是誰融入誰的問題,因為那叫做吞併,不是融合,
而是應該出於身為人的同理之心,以此為出發,找到個最妥適的方式進行交流與溝通,才是根本.
看著電影中莎希到咖啡館點餐出包的場景,不禁讓我覺得自己相當幸運:
猶記得曾有一次在美國舊金山玩具店購物的時候,自己買了麥法蘭的Randy Johnson公仔,
拿去結帳的時候,本以為把錢給了,銀貨兩訖這麼簡單,想不到店員居然開始跟我聊了起來,
頓時讓自己相當緊張,還以為發生了甚麼事情,越緊張之餘,就越是聽不懂在說啥,
沒想到那位店員很貼心的拿出當時舊金山巨人隊全壘打王Barry Bonds的公仔,
一番比手畫腳與言語輔助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她只是想告訴我:
為什麼不買巨人隊的公仔呢?這裡還有明星Bonds的款式,想問我要不要順便帶...
雖然兩人之間的交談,或許彼此都聽不懂,但那絲毫不影響兩人之間的溝通,
只要有心,只要願意貼心的去相待不同文化下的"外來客",或許"微笑"就會是最佳的溝通語言.
談過了文化之間的尊重與包容,接著來談談家庭吧...
在這部電影中,讓我看到了身為一個母親角色的偉大:
就劇情的設定來看,其實莎希是有能力成為一個專業的甜點師傅,但她為了丈夫與孩子,
選擇了在家中做個沒有地位的家庭主婦,全力的扶持著家庭的大小內務,
同時還必須承受來自於丈夫的冷落,以及子女瞧不起的輕蔑,這是多麼的不容易阿.
然而,到了美國,上了英語課之後,她的心境不同了,視野也開闊了,
她本有機會蛻變成為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拋家棄子,或可以成就另一番不凡的事業.
但她並沒有這麼做,當家人們隨後來到美國,
讓她經常得在做自己與顧家庭之間,進行著天人交戰的抉擇,
然最終,她始終都還是願意為了家庭,而犧牲了其他自己同樣想要的選項,
這樣的情操,與其說是戀家心態,我倒覺得,這似乎是母性之所必然,令人感動.
看著莎希,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媽媽,她年輕時曾經也有過一番事業,
但為了達成父親對家庭完整照護的渴望,選擇毅然的放棄事業上的成果,在家相夫教子;
家庭之所以能夠美滿,端賴的都是媽媽辛苦付出的結果,
只可惜,往往在有心或無意中,大家都忘記了對她有著最基本的同理心,
或許就像莎希一樣,她要的真的不多,就只是最簡單的"尊重"而已,
但很多時候,卻連這樣卑微的願望都要不到...還真是令人感慨...
儘管如此,我認為就家庭與自己作抉擇的面向,這部電影詮釋得相當棒:
以現在電影趨勢來看,通常類似的戲碼,大多是傳統婦女在被老公和小孩長期冷落之後覺醒,
開始想著做自己,於是拓展了自己的交際圈,而後成為時代下的獨立新女性.
(不好意思...想到了台灣偶像劇"犀利人妻的"情節...)
倘若這樣的老梗演下去,則這部電影大概也就成為爛蕃茄了吧!
因為自始至終,對莎希而言,家庭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面對法國佬的一再調情,
雖然也曾小鹿亂撞,但卻不曾心動,因為她很明白的知道:
她要這個家庭,雖然家人們對她不夠尊重,但這都無法成為拋下他們做自己的合理化藉口,
那始終是她永遠的牽掛...這才是最讓我飆淚的重點所在.
最後,來聊聊莎希與薩提許夫妻間的相處之道吧!
我一直覺得,"老夫老妻"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組合,怎麼說呢?
先舉個自己親人的例子吧!記得以前到外婆家的時候,有一次自己提議要給外公外婆來個合照,
想不到兩個人推來推去的喬位置,還互相不客氣的叫著對方坐過去一點,
當時,總以為他們的感情很不好,但直到外公癌症病發,隨後氣切,癱瘓的躺在病床上,
外婆卻天天不辭勞苦的兩地奔波照顧,直到外公的百日之後...
那時候,我才漸漸的了解到,當時互相推擠的不客氣,或只是他們的一種相處模式罷了!
是阿...對已經生活了十幾年的夫妻來說,彼此對於生活習慣實在太過熟悉了,
日子一久,當初的激情已不復見,沒有著太特別的欲念,不懂得時時噓寒問暖的關心,
又或縱使是因著生活上的壓力而趨於冷漠,但這都絕對不代表著:彼此已不再相愛.
既然選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就是一輩子的事,
過程中,可能經歷著各式各樣的磨擦,但不曾改變的,是那一份相守相愛的承諾...
所以阿...我覺得這部電影的ending也做得相當棒:
當薩提許發現莎希已經跳脫出自己所設定的家庭主婦框架後,
很低調的問了她一句:妳還愛我嗎?
對此,莎希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要是不愛...我幹嘛多給你一顆拉杜球(甜點),
同時指著薩提許為她準備的禮服,暗示他的眼光很好,自己很喜歡....
最後兩人相視而笑...我想,這就是老夫老妻之間所謂的"默契"吧!
總之,"救救菜英文"這部電影,不僅僅是講述學習英文的辛路歷程,
而是藉由語言隔閡所發生的各種遭遇,提醒著我們:
只有懂得相互尊重與包容,才會有人際間幸福與和諧的可能.
真的是一部寓意頗為深長的電影,值得推薦!!
喔...對了...其實到電影的最終,我還是沒能了解當初莎希問英文老師那個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國名都不用加冠詞"the" (譬如: 印度是India,不是the India),
但美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卻需要加"the"呢?
有人知道答案的麼?煩請告知分享一下囉!!
如果"半澤直樹"不是日本人... --- YouTube
PS:記得前一陣子,當半澤直樹在台灣正夯的時候,youtube上流傳著這段影片,
比較著半澤現象如果發生在不同國家,可能會有著怎麼樣的不同結果.
結果,針對印度,影片中多少帶點嘲諷的意味,指出印度片總喜歡用歌舞的型式穿插在橋段當中.
說真的,自己也看了幾部被譽為是經典的印度電影,其實一開始對於動不動就唱歌,
也感到有那麼點不耐(儘管歌曲本身都還算好聽),總覺得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
何必大費周章的用唱的呢...
但觀賞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忽然覺得,在某些表達內心戲的橋段中,
倘若能夠搭配著歌曲的進行,似乎還挺搭的,
一方面沉澱一下我們觀影的情緒,
另一方面則是能夠將主人翁的內心思維,具體的在歌詞中表現出來,
可以說這就是印度電影特有的風格吧!
延伸閱讀: 相關"印度電影"評論文章:
[心硯影評] 三個傻瓜 (3 idiots) -- 寓意深長的教育大片 (20120829)
[心硯影評] 未知死亡(凶心人在寶萊塢)(GHAJINI)--原出於諾蘭,更勝於諾蘭的改編之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