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HD]「珍珠人生」楊可涵 輕生獲救今午不治--YouTube

前黑澀會美眉,在戲劇"珍珠人生"中詮釋紀珍珠(紀寶如)一角頗受好評的演員楊可涵,

疑似因為入戲太深,昨日驚傳自殺輕生的消息,所幸經男友張庭瑚及時發現,報警送醫後獲救.

這則新聞今日登上蘋果日報的頭版頭條,端看底下的網友評論,

大多不免質疑著:"這種新聞能上頭版頭喔!!","記者沒新聞可報了嗎?",

"這人是誰啊?","她自殺重要嗎?","關我屁事"之類的評語.

的確,說真的,在蘋果日報披露這則新聞之前,我還真不知道她是誰,

當然這與我從不關注台灣的藝能界,或許也有著一定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聳動新聞,是否適合作為頭版頭條來處理,我想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就我的觀感來說,並不是所有羶腥色的類八卦新聞,都不適合作為頭條處理,

而是該端看事件本身的當事人為誰,來決定著此八卦新聞的公共性純度.

舉例來說:一個國會議員的偷腥被偷拍,與一名C咖藝人被逮到偷吃,

同樣的出軌行為,其中所蘊含著的公共性就有著截然的差異:

國會議員偷腥,我們得去關注對象為誰.是單純的小三呢?還是有著利害關係的人士?

假若是後者,那所牽涉到的,就可能是相關弊案的揭露,與社會大眾的權益息息相關.

相反的,若是一名C咖藝人偷吃,影響所及,

或也不過就是他個人的聲譽,和對老婆的忠貞度染塵,與大眾之間,還真是沒任何關聯.

綜言之,站在新聞倫理的面向,並不是截然都不能夠報導聳動的羶腥色事件,

而是該衡量一下事件的本身,究竟與社會集體之間,能夠有著多大範圍的連結,

連結度越廣越深者,則報導的價值與正當性也就越大,反之則否,

又這樣的篩選判斷能力,端賴的,就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性了.

 

可惜阿...在網路媒體發達,點閱率至上的時代,

過去新聞學所秉持著的專業,逐漸的被關鍵字的從眾專業所取代,

只要是網友們所希冀熱搜的議題,往往就成為編輯們越偏好報導的題材,

甚至於有資深的新聞記者就不諱言地提到:

"隨波逐流,才是當代做新聞的最高準則!"

顯然的,在關鍵字取代著專業性的時代,

同樣的一則八卦新聞登上頭版,其箇中的編輯心態卻大不相同:

關鍵字思維:要搏的廣大網友們的獵奇點閱率;

專業性思維:期欲論述的,是深究當事人的心路歷程.

在點閱率成金的年代中,很難說在"從眾"與"專業"之間,孰輕孰重,

就好似我們部落客一樣,每每發個新聞評論,目的不也就是在賺賺點閱率麼?

但就我個人而言,總希望在設定關鍵字的從眾行徑之下,

能夠在文章多一些專業性的批判,儼然一種"糖衣良藥"的做法,

期盼帶給讀者比八卦多一點的省思.

  

有時候很感慨,近來看到一位教授分享一篇貼文,裡頭大致上是這麼說的:

在現在點閱率稱王的時代,與其用專業寫期刊論文,

花費動輒數個月的時間,完成之後,基本上就束之高閣,沒幾個人閱覽與引用,

貼出來用以批判時政,可能還會引來"廢文一篇"的直白評論,真是深感不值.

相反的,現在於臉書上搞個粉絲團,順手寫幾句讓網友有感的口號,

馬上就會引來網友們的熱議與瘋傳,點閱率至少都數千數萬的,

您說:這專業有個屁用...

(恩...其實我是心有戚戚焉的,但莫可奈何的是:論文還是得繼續埋頭苦寫啊...)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