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羅琳的經典著作『哈利波特』系列甫問世之際,
曾經遭到保守衛教人士的批判,認為故事中所擘劃的各種魔法,
將大大衝擊既有西方宗教信仰,
並咸認為該著作正是某預言中所指、撒旦會披著貌似善良的羊皮再臨,
侵蝕著人類的心靈,從而墮入世界末日的煉獄之中。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悖離廣大讀者思緒的解讀,根本的關鍵點在於,
宗教的認知中,神明是不會施予具有目的性的法術,
有所求的作為,那是撒旦才會提倡的作為。
截因於一旦有所求,就會產生慾念,則欲求不滿的結果,
將會讓個人更加沉疴在專研魔法的層次,而忘卻其本來所存在的良善初衷。
對照東方宗教的說法,有點像是『著相』的概念。
基於前述的神魔涇渭,您或會發覺,
每個人對於宗教信仰,總是擺盪於兩者之間,
尤其是那些將宗教事務作為職志的神職人員,箇中的猶疑態度更是明顯。
如同電影中的驅魔者,最早是位篤信上帝的神父,
但因屢次與難纏惡魔相互抗衡的結果,
使他開始深覺得,單單憑藉著『信我得永生』、
『信就對了,切莫質疑』等口號式的教條,
就像是義和團一般,像是紙糊的,根本無力面對法力高強的惡魔。
於是乎,心下的宗教信念開始動搖,最終遁入到專研驅魔道法的行列,
悖離了最高位階的神祉,回歸到相互以魔法對弈的魔道,
某種程度是種以暴制暴的表徵,卻令人渾然不這麼覺得。
何時能夠將鐘擺再次盪回信奉神的軌道上,
或也只有當懂得的法術都用鑿、尚且無法對付惡魔之際,
才會重新想起最初的信仰,再次拾起十字架禦敵,
屆時對於神威的無遠弗屆,才能如頓悟般的真信。
回歸到作為惡魔的哭泣女人,也是相仿的道理:
因著一時衝動而錯手淹死兩名愛子,固然蓄積成為一種復仇式的怨念,
但也得端看鬼魅自我如何去解讀怨念的起源。
從負面的思緒推之,既然我的孩子都死了,我得不到幸福,
就要讓所以家庭的孩子都遭遇不測,藉此破壞每個幸福家庭,
這是電影中哭泣女人秉持的復仇心態。
然而,假若從另一角度切入,情緒失控而導致鑄下大錯,
理應懊悔不已,而期許莫讓憾事發生,
進而以鬼魅的無窮力量,去捍衛每個遭逢相似情境的家庭,
成為失和家庭的守護神,這顯然應是更為合理的作為吧﹗
換言之,不是神就必然聖潔,又厲鬼也並不一定指涉邪惡,
一切都端賴甚麼樣的信念能夠說服人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