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政府時代開始,就其選擇政務官的屬性偏好,

幾乎是以"學者"為選才主體,過去經常聽到"博士內閣",

閣員中幾乎都是大學教授,學位一個比一個好的情況,屢見不顯.

儘管最終總是出包的多,出色的少,但似乎始終不改其度,

總是以此做為政務官甄補的首選.

 

即使是到了新政府時代,以"大學教授","博士"作為閣員標的現象,依舊不減,

現今內閣當中,近半皆是從各大學借調至政府的教授群.

心中或不免納悶著:阿不是說學者性格都太理想性麼?

為何最後甄選閣員之際,目光始終還是聚焦於學者圈當中呢?

  

這個懸而未解的疑惑,在自己進到了公部門之後,

藉由近兩個月餘以來的觀察,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粗淺的分析一下四種擔任閣員的人才屬性:

 

1.文官出身:

文官,指的就是高考及格仕官者,也就是俗稱的公務員.

公務員,基本上服從性高,交辦事項幾乎可以使命必達,

辦事能力與效率方面,絕對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當其位居在政務官位子時,長久以來的"依法行政"態度,

使其無法有著冒險向前的勇氣,心中或只希望,任期內相安無事即可.

如此守成的態度,無疑讓政黨輪替的意義,打了不小的折扣...

 

2.黨職出身:

作為選舉機器的政黨組織,黨職出身的閣員,深黯媒體輿論的脈動,

對於掌握政策的風向球,有其精湛的準確度.

但也正因著過於側重在輿論面向的考量,

往往失了衡平各個利害關係人的立場,

容易導出窒礙難行的政策方向,最終陷入進退失據的地步.

 

3.民代出身:

民代最強大的兩項利器,乃"話題創造"與"辯才無礙",

將之放在議場當中,絕對是博取媒體鎂光燈的必需品.

然而,放到了政務官的場域當中:

首先,行政機關基本上最害怕的,是成為輿論的核心焦點,

畢竟政治不同於藝文,登上頭版頭準沒甚麼好事,

換言之,"話題創造"到了政府機關,往往就成了"麻煩製造",

因為多產出新聞議題,或只是多了被輿論撻伐的機會罷了.

其次,行政單位最重要的不是政策論辯,而是傾聽與溝通,

因而試圖以三寸不爛之舌去凌駕對方意志的念頭,實不該存在,

自然讓"辯才無礙"的技能,在此也就顯得無用且多餘.

也就是說,政府需要的是一個低調做事的有為者,

而非一位希冀高調行事的宣揚者.

 

4.學者出身:

倘若政務官必須具備"宏觀視野"與"專業智識"兩點,

則學者出身的教授們,的確是最能夠符合諸項特點的人才.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所謂的"學者性格",往往帶有著高度的理想性,

一旦現實境遇與自我理想有所悖離的情況下,

做出與執政高層相互對立的作為,也就無足為奇了.

 

人才,貴在"適才適所"...

綜合以上四種政務官來源的利弊分析,

或各有優缺,但權衡最適公約數而言,

想想似乎還是找學者是最妥適的.

相信這也是政黨再怎麼輪替,"博士團隊"再怎麼出包變成"博土團隊",

在尋找政務官閣員的當下,總還是將學者列為第一優先的原因吧!

嗯...這"選才哲學",或是政治中頗為有趣的一面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