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新聞挺有意思,一位台大外科醫師,幾個月前選擇從外科手術的崗位上卸下,
放下手術刀,選擇到時下最熱門的醫學美容診所擔任醫美醫師.
原初的考量,除了外科工時超長外,主要當然也存在著薪資上的誘因.
(據新聞報導的分析,醫美醫師比外科醫師的薪資要多上三倍之多...)
不過,在醫美診所待了幾個月之後,洪醫師毅然的放棄了這樣的高薪工作,
選擇回到最初的外科崗位,希望能夠重拾懸壺濟世的感動.
報導中,洪醫師提到曾遇過一個女生到診所希望隆鼻,
但在他看來,覺得根本沒有那個需要,於是告訴對方:妳的鼻子很漂亮,
示意她根本不需要做相關的療程.
沒想到一旁的護理人員,居然提醒醫師應該鼓勵該女子打個玻尿酸之類的.
這讓他深深的感覺到:醫美診所就是極盡所能的在求診者身上挑毛病,
以行銷的手法,鼓勵他們儘可能的購買相關的療程.
這與外科醫師所強調的"療效"宗旨,完全不相吻合.
也正因為如此,在現實與內心不斷拉扯的情況下,
才讓他逐漸灰心,終究選擇回到外科手術的道路,
希望能夠找回當初穿上白袍的那份感動.
說實在的,洪醫師所提到的那種情境,自己也曾身歷其境,
記得年初和岳母到醫美診所做個小手術,
自己在外面等待的時候,大致的觀察了一下整個診所的運作:
絡繹不絕的客人,一進門,就有穿著類似護理師服裝的人員前來接待,
在帶位到舒適的沙發座位後,開始拿起手中的本子,
朝客人的臉上瞧了瞧,而後在本子單上勾了些療程,
接著便是開始整個行銷的過程.
感覺上,這些人完全不像是護理人員,
某種程度比較像房屋仲介,比較像是汽車銷售....
而醫美的金錢神話,正是在如此週而復始的模式中,
被紮紮實實的構築起來,久而久之,
彷彿大家也已經不知道,
究竟這是屬於美麗雕塑,帶有準醫學色彩的美容療程?
還是真正合乎醫療宗旨,真正有病醫病的美容醫學?
自然的,對於尚有志在懸壺濟世的醫師心中,
如此的掙扎,應該是時時刻刻的在發生著吧!
當然,我覺得在美容醫學如此先進的今天,
若真的純以道德與宗教的理由,
就斷然的拒絕一切的醫美醫療行為,似乎也大可不必.
但事實上有個觀點是值得思考的,
那就是:讓"醫美"回歸到"醫病"的倫理當中,
讓醫師有著合理的診斷裁量空間,
來決定某個醫美療程是否適當,可能會是個比較合宜的措施.
就像當初發明的鹽水袋或矽膠義乳一般,
原意本來是用在乳癌患者切除乳房後的義乳之用,
而不是後來被廣為濫用來隆乳的用途,
早已失了序,失了原有良好的立意.
(隆乳,就像現今各式各樣的整型美容一般,
其實問題的癥結點並不在於個人,而是在於社會病態的氛圍.
在社會對於美的審美觀已然走向偏鋒的情況下,
才會衍生出各式各樣怪誕的吹毛求疵.
個人之於社會,也不過就是一種迎合潮流的盲從而已...)
當然,另一方面,正如當初洪醫師出走時,遠見雜誌特別做的專題來看,
要杜絕醫師大量向醫美領域靠攏的根本之道,
還是得要有著更為合理的工時與敘薪制度,
總不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吧!
除非我們政府也順從了當今的醫美病態潮流,
認為金錢極大化就是一切政策制定的宗旨,
否則,就醫學講求"療效程度"來區分,
之於生命延續的重要程度作為敘薪標準,
怎麼"救命"的會比"救醜"的要領得少呢?
根本上完全不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