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兄弟情.JPG

電影可謂之為人類情感的眾生相,

深刻細膩的描繪著人際之間真情流露的面面觀,

藉以博取大眾的共鳴,讓劇作得以走進人們的心中。

 

舉凡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女人閨蜜的私密對話、

結義兄弟的肝膽相照、抑或是近年來蔚為主流的同志議題,

都是最常被援引做為電影創作的素材。

然而,在幾乎所有題材皆被詮釋殆盡之下,

卻有一種相對淡泊的關係遭到忽略,

那是本於一種孤獨緒思所衍生的情愫,

出自惺惺相惜的初衷,秉持著關懷的善意,

在毫無任何關係可茲定義之下,彼此相互扶持直至終老。

 

他們不是同志戀人,但若要說是朋友關係,

似乎又更為親密些...

定義上類似於女性間的閨蜜情誼,

但卻沒有著女人所特有多愁善感下的患得患失,

而是純然站在關心彼此的角度,

只願對方能夠更有尊嚴的活著。

若真要做個比方,諸如外省老兵彼此間的噓寒問暖,

不時關心著對方是否吃飽穿暖的真情舉措,

大概正是本片故事的真實寫照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麥可與安迪為鄰居關係,

兩個單人男子在生活中相互扶持。

麥可在發現自己罹患癌症之後,決定捨棄任何的化學治療,

希望能夠有尊嚴的離開人世,

上網找到了一家販售安樂死藥物的店家,

於是與安迪一起展開漫長的購藥旅程。

過程中,多次獨處的機會,

讓彼此能夠更進一步的發展同志戀情,

但顯然彼此間只是單純的關心,無涉情愛的念頭。

最終,在購得藥物後,

安迪在捨不得好友離去之下,代為保管藥品;

但眼見著麥可的身體每況愈下,為了達成其尊嚴離開的願望,

還是協助他服下藥物,眼睜睜的目送摯友走完最後一程。

 


延續電影安樂死的議題,

近來看到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先生安詳服藥離世的畫面,

對比著許許多多歷經無數次化療煎熬之後,

終究難逃一死的病患相比,

究竟哪一種比較具有尊嚴?哪一種才符合著人權的諦義?

某種程度已讓人迷惘...

儘管人權立論總以生命至上、生命無價的理由,

來阻卻安樂死走向合法化;

寧可讓絕症患者墮入醫療輪迴的宿命,

在不斷進出病房的過程中,

消磨了生存意志,也消耗了家庭資源,

讓個人不免陷入自怨自艾,

更甚者,還可能讓家屬們心生怨懟,認為其拖垮了全家經濟。

這種顧人怨的安排,能是人權所期欲的景象麼?

這種"賴活著"的方式,難道真能體現作為人的積極價值嗎?

 

毫無疑問的,人都該有與生俱來的生存權,

但當面對著死神襲來之際,人們也更該被賦予生死之間的選擇權:

覺得尚有遺願未了,自當積極治療,讓自己繼續活著,了無遺憾;

認為世間生無可戀,活著也是孤獨枉然,

則讓他在身體尚未遭受醫療荼毒之際尊嚴離開,也該是情理之中。

我們永遠不該拘泥在某種迂腐的人權觀念下,

去決定他人生或死的權限,徒然准其生而禁其死的想法,

豈非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專制,流於一廂情願的爛漫。

 

當然,從現實的觀點來看,

安樂死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衝擊著人權至上的主張,

其顯然更直接牽扯到來自於醫藥產業中的龐大利益。

試想:假若安樂死真的能夠合法化,

則當人們因病感到生無可戀之際,來顆藥就一了百了,

根本就不需要其他任何專科的醫療過程與藥物服用,

所影響的,將是每年數百、數千億的醫藥商機阿!

由此可知,縱然哪天安樂死符合了人權的政治正確性,

但在與相關利益直面扞格的情況下,想要合法化,

恐怕是緣木求魚的不可能任務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