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鳥.JPG

"奴隸制度"的定義是甚麼?

是當雇主對於其人擁有所有權之後,

得以像是處置財產物般的,透過使用其人的能力,

來獲取豐厚的利潤,並且僅將利潤當中的一小部分,

作為給奴隸恢復體力、好投入下一階段利潤生產之用。

尤有甚者,在相互利益的比較下,

其甚至可以將奴隸作為商品,

藉以和其他雇主進行人員的交易,整備自己麾下的最佳陣容。

 

看到上述的定義,

不覺得和現階段的職業賽事聯盟的維運模式十分相似麼?

或許大眾用以分野奴隸與否的觀點,在於社會經濟地位的有無,

那些檯面上叫得出名字的明星球員,動輒億來億去的身價,

怎麼想也不可能與"奴隸"二字掛上等號。

但倘若明星球員所能夠創造出來的產值,是以數十億計算,

球員自身僅分得當中的億元,

其餘大部分皆被經紀人、球員工會、職業聯盟、乃至於轉播平台所瓜分,

則這個層層套疊壓榨的制度,對於球員而言,難道不算是一種奴隸制度麼?

 

畢竟回歸到最初,如果沒有球員們在場上的激情賣力演出,

就不可能有後續經紀人的行銷兜售、工會挾球員集體議價、

職業聯盟將比賽作為籌碼,與轉播平台之間進行拆價談判的戲碼。

基於這層利害關係,得以吸引大眾目光的球星,

自然應當獲得更多的報償,

甚至囊括大多數分額的利潤,也絲毫不為過。

 

當然,對於球員創造多數產值的說法,

整個制度本身亦有其一番正當說詞可言。

其所持的論點,在於產品再怎麼精良,

倘若沒有完善的通路管道與優秀的行銷策略,

恐怕也只會被埋沒在茫茫的商海之中,載浮載沉。

而聯盟制度本身有著包套的行銷策略,

同時經紀人亦提供著最佳的商業嗅覺,

能夠以球員的最大利益為宗,

適才適所的安排其職業生涯的最佳選擇。

因此對於整個產值的貢獻度而言,理應與球員平分秋色才是,

彼此顯然是"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共存。

 

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網際網路時代來臨,自媒體平台的崛起,

似乎徹底改變著娛樂產業的生態,

連帶的也讓運動賽事慣常的剝削制度,起了根本的變化。

球員所展現天賦的表演舞台,

是不是只能透過聯盟安排妥適的模式呈現?

營利模式是否必須箝制在聯盟的控制之下?

在點閱率為王的時代,顯然都不再絕對了。

而這是否可以是球員們擺脫奴隸制的契機,

值得後續的關注。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由名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執導,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編劇Tarell McCraney撰寫劇本。

故事敘述在NBA職業籃球賽遭逢勞資爭議的封館期間,

在經紀公司、球員工會、職業聯盟、

以及轉播平台四方利益談判陷入僵局之際,

明星球員的經紀人狄恩,為了迅速讓閉館早日落幕,

刻意策劃了兩位新秀明星球員之間的戰火,

在網路上掀起球迷們論戰的焦點後,

又循著合約上的法律漏洞,

讓雙方在一場慈善籃球賽中進行一對一的鬥牛賽。

透過將比賽畫面剪輯發送到網站上,

吸引超過上千萬人次的點閱率,許多廣告商上門談合作,

甚至網路影音平台亦希望有機會可以將完整的影片上架播送。

 

如此的熱烈迴響,讓職業聯盟經理人不禁慌了手腳,

因為他們逐漸感受到,昔日用以誆騙球員們的行銷說詞,

已然不再能夠適用,畢竟球員自身就可以在自媒體頻道上,

獲得不亞於聯盟廣宣的網路聲量,試問誰還需要花大錢來靠行呢?

於是在危機意識的驅使下,包括聯盟與轉播頻道商,

很快地便與球員工會達成協議,

同意雙方以五五拆帳的方式分配利潤,

打破過往三七、甚至更加不平等的規則。

(在此僅簡明扼要說明劇情,實際內容遠比本文所說的更加複雜,

 有興趣的朋友,得以在觀影後細細解析各方利益的角力橋段。)

 

相信看過電影的朋友,或許都會同我有著相同的感想,

認為本片乃Netflix為自我維運模式的一番正當性說詞:

以甫獲得奧斯卡獎十項大獎提名的電影"羅馬"(Roma)為例,

該片直接與Netflix合作,在該網路平台上做獨家發送,

跳過傳統的發行商與電影院銷售模式,避免了層層剝削的成本,

讓利益得以更大分額的回流到電影所有權人當中,

創造出網路時代當中、電影營銷的新典範。

因著衝擊到傳統電影產業的分潤模式,

致使當"羅馬"在各大影展中獲獎連連的同時,

不免被質疑其是否能夠入選各該獎項的正當性,

畢竟它所象徵的,是既有電影維運途徑的崩解,

衝擊到的,是人們是否選擇再進場看電影的意願。

(這顯然是遲早得面對的問題,

 當家用螢幕越來越大、網路串流影音平台越趨成熟之際,

 如何說服影迷再次回到戲院中看劇,情況恐怕只會越來越艱鉅。)

 

對比電影中的關係角色,

Netflix直接與電影所有人洽談發行合約的模式,

與狄恩所構思的訴諸網路聲量相仿;

至於傳統電影發行與劇院商,則一如聯盟與轉播商,

在網路崛起的時代中,飽受著傳統利潤汲取途徑即將崩解的威脅。

誠然,Netflix的用心,再清楚不過了...

其係將傳統的電影銷售模式,比喻為是一種剝削創作者的奴隸制,

而訴求自己所開創的維運機制,才是掙脫枷鎖、得以自由飛翔的制度。

就分額上來說,或許是吧!

畢竟少了發行商與戲院業者的利潤分配,

點對點的直向銷售,自然容有給創作者更高的份哦。

然而,又有誰能夠保證,Netflix的意圖,

不是在徹底消滅發行商,坐實著壟斷閱聽大眾的地位後,

會以點閱優勢為資本,來促使創作者在價格談判上妥協,

陷落到另一種不平等的奴隸制當中呢?

顯見無論表象的制度再怎麼完善,倘若操縱者心存野心,

終究還是免不了進入到不平等的議價過程當中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