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王子王爾德.JPG

悲劇的淒美總是醉人,又時代壓迫下的角色總能讓人們備感惋惜,

尤其諸如愛爾蘭一代文豪王爾德(Oscar Wilde)這般才氣縱橫的人物,

曾經是集桂冠於一身的他,遭到揭發其同性之愛後,

在那個不被認同的年代中,驟然喪失畢生榮耀而鋃鐺入獄;

面對著自我來自於家庭責任、以及性愛偏好的相互擺盪,

讓王爾德的晚年始終沉痾,可謂之為時代悲劇下的經典人物。

 

台灣年底大選即將舉行同志婚姻的公投,

我在想,倘若本片在公投前夕廣為傳播給大眾,也許結果會出現一面倒的態勢。

電影強烈的訴說著社會制度如何致使同志的相愛走向毀滅一途,

那種毀滅不僅止於個人形於外的地位與榮耀,

更致命性的,是徹底摧毀個人心中所形塑的道德觀念,

讓箇中人陷入到無所適從的境地,時時陷入到抑鬱懊悔的情緒之中。

 

回想王爾德所生長的年代,傳統價值體系指導著每個人的行為準則,

縱使存在著同性間的愛戀與衝動,也必須隱藏起底心下的真實情感,

循著正常社會的期許,結婚生子,扮演好丈夫與父親的角色。

但對於性愛的渴望,又怎可能是道德所能夠遏止的呢?

一旦迸發愛情的火花,邂逅了生命中所尋覓的那個他,

則宛如脫韁野馬般,甚麼樣強大的束縛,也都不再是個障礙。

相對的,親情就像是個幽靈般的,總是不停的在自己低潮的時候迴盪著,

當其陷入到質疑眼前的愛人不靠譜,開始認為一切的犧牲都不再值得時,

那種悖離親情的罪惡感將日益加劇,最終成為生命中無可承受之重。

這般愛情與親情間的天人交戰,或許在開明的當下,界線早已模糊,

但在往昔涇渭分明的年代中,多愁善感的王爾德,

其內心所負荷的多方情債,恐都是其感嘆不如歸去的緣由吧!

 

對於電影中不斷講述的"快樂王子",自己google了一下,

故事挺有意思,頗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慨。

"一位不曾流淚的快樂王子,在其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是塑造了雕像:

 雕像上貼滿金箔,兩眼是藍寶石,佩劍上有顆大大的紅寶石。

 某天,一隻小燕子睡在雕像底下,卻發現雕像滴下一滴滴眼淚,

 原來是王子站在雕像的高度上,遙望城外的景觀,

 發現到社會中最貧窮的角落,不禁潸然淚下。

 為了拯救社會弱勢,王子請託小燕子將身上的金箔、藍紅寶石紛紛送給貧苦百姓,

 但自己的雕像卻因此而被當作廢棄物處理,丟進了熔化爐。

 不過,雕像中用鉛所製成的心卻未被熔盡,與小燕子一起,

 成為天使獻給上帝最寶貴的兩項物品。"

顯然,快樂王子某種程度映照著王爾德個人的生平,

曾經不知眼淚為何物的上流人士,

一朝從雲端跌落,見識到人世間最醜陋的風景,

卻也因此在洗盡鉛華之後,窺見自我內心中僅有的真實。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