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的蟬"是妹妹推薦的電影,

由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所改編.

故事敘述一個被有婦之夫欺騙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女子(希和子),

在殷切渴望著享受為人母親的驅使下,

綁架了該男子夫婦的女兒(惠理菜,希和子喚其為"薰").

然在她們被找到的四年間,

她展現出身為母親的堅強毅力,

凡事皆以該女兒(薰)的最大福祉為依歸,

故儘管最終依舊得回歸親生父母的家庭,

但最讓女兒(薰)懷念的,

還是與情同母女的綁架者(希和子)那同甘共苦的日子.

角色的衝突,引領出細膩的情感描繪,

我想這是整部片子最令人激賞之處.

  

相較於強調聲光效果的好萊塢電影而言,

日本電影泰半皆喜歡進行一些社會議題的思辨,

(說真的,好像不常看到大成本製作的日本動作片,

印象中屬於此類的電影,大概就是酷斯拉系列吧!!)

尤其是喜歡從一個人成長的歷程,

來檢驗其人在與社會互動後的行為反應,

東野圭吾如此,角田光代亦乎如此.

有時候想想,與其在著重影音特效的大片中,

尋求些許枝微末節的社會省思,

倒不如細細的品味屬於雋永類型的日本小品電影,

應該會有著更不一樣的收穫才是.

 

當然囉!電影還是要用看的,

這裡僅就片中的可茲討論之處,

進行一己的意見陳述.

 

1."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難解心理:

 

其實不知道用這樣的病癥,來貫串本片的主軸是否合宜,

但不可否認的,在看著這部片子的當下,

心裡面所想到的第一個詞彙,

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所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由來,

事由發生在1973年的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

有兩名搶匪進行搶劫,並挾持人質長達六天之久,

在恐嚇與略施小惠的雙重作用下,

沒想到人質最終居然起了憐憫之心,

同情起那兩名劫匪,並在立場上與解救他們的警察相左,

這樣的現象,便謂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台灣也曾發生過,

曾經有名綁架犯(名字是胡關寶吧,不確定),

由於有碩士的學歷,在綁架孩童的期間,

還會親自替孩子補習,

引致於在他被逮捕的當下,

那小孩子還起了同情之心,並認為他是個好人.

又如最著名的陳進興,在流亡其間曾經強暴一名女子,

沒想到該女子竟由恨生愛,隨著他一起成為亡命鴛鴦)

在劇中,希和子與薰都陷入了這樣的情境當中,

就希和子而言,原本該恨"薰"的,

因為她是讓自己失去生育能力的那男人之女兒,

但當希和子第一眼見到小薰,

薰對她淺淺一笑的童真,卻滿足了她渴望為人母的心願,

於是在移情作用下,抱走了她.

另一方面,就小薰而言,面對一個令她離開親生父母的人,

是該一輩子都怨恨著的,

但希和子在其兒時成長的過程中,

毫無保留的給了她完整的母愛,

相較於後來親生母親對她的不信任,

讓薰自始至終,最鍾愛的,還是與希和子在一起的那段時光.

(根據進化心理學的分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正是由嬰兒而來,

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

可說是一種角色認同上的自我防衛機制.)

這是一種難解的心理反應,尤其在法律機制下更是如此:

若從純人類情感學的角度而言,由"心"出發,

凡事隨自我主觀意願,隨"心"而至,

則劇中縱使親生父母找到了她,

我想,她恐怕只想繼續當希和子的"薰",

而不是久津子的"惠理菜".

然而,無奈的是,這是一個法治的社會,

在法律上,薰就是一個被綁架的受害者,

而殘酷的是,綁架的加害者,就是她認知上最愛的媽媽.

所以說:清官難斷家務事",

我想很大程度上所指的,或許就是:

很多很多發自於人際互動間的情愫,

基本上是很難用法律去進行衡量的.

 

  

2.跳脫良序社會格局的幸福隱喻:

 

承繼著第一點的論據,

其實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思考的,

是"什麼樣的條件能夠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呢?"

在離婚夫婦爭取小孩子監護權的時候,

往往乃以"財力"做為最根本的依據.

或許片中的情況與監護權官司大相逕庭,

然片中卻不斷的傳遞出一個訊息,

那便是"愛,才是給孩子幸福的泉源",

但可惜的是,愛無法量化,

才會讓不甚合理的財力指標成為依歸.

對此,個人認為電影中隱含著

一種對於既有良序社會秩序的反動,

至少從以下舉出的三個橋段得以窺見:

(1)倘若跳脫法律思維,就四歲小薰當時的最適安置,

其實應該繼續與她最愛的"媽媽"希和子共同扶持生活,

而非是回歸對她充滿疑慮的親生家庭,

或許這是個錯誤,但錯誤已經造成,無可挽回,

這不是單憑法律就可力挽狂瀾的.

(這就好像學社會科學的教授們,經常會告訴我們:

只要推導過程能夠貫串前題與結論,能夠自圓其說,

就是絕對意義上的"正確",

縱使該前提在普世價值上被認定為"謬誤",

但整個立論也不會因之而失色)

也許對四歲的小薰而言,

由一個錯誤而開始人生,

或許應該讓她繼續在這錯誤中成長,

才能走出人生中的正確.

(2)劇中希和子曾為了生活,投靠"天使之家",

對廣大的外人而言,

那是一個被稱之為邪教的罪惡之地,

但不可諱言的,它卻有效的收容了許多失意的婦女,

真真實實的關照了許許多多的社會邊緣兒童,

一個被認為空泛的組織,

卻有效的扮演了社會救助的角色,

還有什麼比這更諷刺的呢?

(3)劇中小薰最後決定與兒時玩伴一起扶養腹中的小孩,

這種由兩個女生組織的家庭,

在社會中勢必又得面臨異樣眼光的檢驗,

但一來那是不得不的選擇,

再則,對小孩照顧有著篤定般決心的兩個女生,

又是否會比尋常家庭差呢?未必吧!

 

是故,從以上三個橋段,可以發現,

作者或許希冀提供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思維:

凡事如果能夠跳脫出既有的律法倫常,進行再次的反思,

是否會存在著更好的可能性呢?

在心思縝密,有著萬千情愫的人類情感交織,

豈是簡單法律的三言兩語所能清斷的了麼.....

 

  

3."第八日的蟬"的諦義:

 

片名取為"第八日的蟬",

劇中對此也做了相當完整的註解:

一般而言,蟬脫殼後只能活七天,便會邁向死亡,

所以,當蟬活到第八日,

必然是孤獨的,因為同伴早已死去;

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多活了一日,

使該蟬能夠見到更多的美景,與更美好的時光.

同自然法則下的"不一樣",是"特別",是"特殊",

既是特別,這樣的特別是好或壞,端賴自己怎麼去面對.

像活到第八日的蟬一般,

可以感慨孤獨的寂寥,也可禮讚餘生風情之美好.

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生命歷程非走在社會倫常的常軌時,

自然的,會被視為異類,投以異樣眼光,

但這際遇是天堂或地獄,

卻還是自己所可以牢牢掌控,甚至扭轉乾坤的吧!

(而這也正是劇中小薰在決定是否將腹中小孩生下來的轉折心路)

 

只能說,

幸福沒有公式,

社會規範下的幸福,是一種幸福,

跳脫倫常外的幸福,尚有萬千種幸福.

幸或不幸,就看自己怎麼去觀照自我的生命歷程.

幸福,無庸置疑是由自己所創造的,

不幸福,毫無疑問也是自己所附加的.

就像活到第八日的蟬一般,是孤獨,也是祝福.....^^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