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后傳.JPG

由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與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

好萊塢兩大當家花旦聯袂主演的"雙后傳",

相信會很容易被拿來與

瑞秋懷茲(Rachel Weisz)與艾瑪史東(Emma Stone)

雙雙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真寵"(The Favourite)相提並論。

畢竟不論就卡司陣容、海報美編、故事情節等面向,

兩部電影所顯露的神似之處,可說是相當之高。

 

不過呢,先別急...倘若認為在本片當中,

可以一如"真寵"般的,見識兩位女星的競相飆戲,

那可能就會讓您大失所望了。

看著預告片中精湛的對手戲演出,

或許您會期待正片中容有更多的交手,

但這樣願望顯然要落空了,

甚至可以說預告片所剪輯的精彩片段,

反而來得比電影本身要緊湊許多。

 

換言之,這並非訴諸於兩位皇后正面交鋒的戲碼,

戲份的安排上,也不若"真寵"中的兩位女配角來得平衡,

本片主要乃一如片名,從蘇格蘭女王瑪麗的生平做為主軸,

以傳記式的敘事手法,娓娓道來其回到蘇格蘭,

繼而冀望進一步一統英格蘭的歷史。

戲份上皆集中於瑟夏羅南一端,瑪格羅比僅是坐實配角的比例,

並非如中譯片名所敘明的,是雙后之間的競爭。

 

至於電影的性質上,瑟夏羅南看似也不像個主角,

而是折衝於多方之間的權力鬥爭,成為歷史洪流之下的一枚棋子。

當中對於人物的刻畫未見細膩,畢竟這或許也非電影的重點所在,

感覺影片希冀強調的,是忠實的還原該段皇室之間的史實秘辛,

期欲讓後代人們知悉的,

是在當時宗教、階級、血緣、以及軍事等多方因素所主宰下的年代,

作為女性的身分,顯得是多麼的無奈;

縱然當到了女王,位居至高無上的地位,

其實也只不過是男人競逐權力之下的犧牲者而已。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相信對於歐洲中世紀歷史沒有一點認識的話,

對於劇中的關係釐清,會顯得頗為吃力,

即便觀影之後查詢了維基百科,因著人名之間的雷同,

想在第一時間理出人物線,還真是項艱鉅的任務。

在此僅簡述自己所認知的劇情,讓大家有著初步的認識。

(自己一開始將瑪麗誤認為是英國的"血腥瑪麗",

 結果一個是英格蘭瑪麗,本片是蘇格蘭瑪麗,截然不同。

 怎麼中世紀一堆詹姆斯、伊莉莎白、瑪麗、愛德華...)

 

在歐洲中世紀,王位繼承有著一套立基於血緣與姻親關係下的排序,

經過不斷的聯姻,往往現任者的順位,可能不若居住在他國的某王儲,

致使當該王儲有意返國接掌王位時,屢屢會面臨到政治鬥爭的情況。

其次,在政教合一的當時,羅馬教廷所主導的天主教勢力,

對於皇室的王位繼承,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儘管隨著新教的崛起而稍被撼動,但只要有心奪取王位者,

總還是得免不了的拉攏羅馬教廷的支持,藉以掌控人心。

 

電影即是立基在前述的歷史背景之下,

敘述從法國歸來、取代其兄長詹姆斯繼承蘇格蘭王位的女王瑪麗,

因著繼承順位排在鄰近國家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之前,

加上瑪麗確實有意促成領導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大一統,

但在彼此宗教信仰的歧異下(瑪麗信奉天主教,伊莉莎白則奉行新教),

讓伊莉莎白心生忌憚,於是派遣特使前往蘇格蘭,

提出瑪麗必須與英格蘭人結婚始擁有繼承王位資格的條件。

 

伊莉莎白最初的算盤很清楚,打算找自己的愛人羅伯特前往通婚,

據此即便日後瑪麗繼承英格蘭王位,

羅伯特也能變成國王,得以持續受到她的指揮。

沒想到被斯圖亞特貴族搶先一步,

由王儲之子亨利成為其丈夫,並誕下一子取名詹姆斯,

因著詹姆斯同時具有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王族身分,

讓他成為當然的兩國繼承者,順位甚至也優於伊莉莎白。

 

面對著天主教可能大一統的威脅,

伊莉莎白利用著瑪麗與丈夫之間對權力的矛盾、

復以瑪莉並未堅實的排除新教徒,讓教廷頗為不滿。

眼見著顛覆瑪麗政權的時機成熟,

於是慫恿其兄長詹姆斯叛變,給瑪麗安了淫蕩與叛國的罪名,

讓她頓失人民的支持,在走投無路之際,

同意了伊莉莎白的安排,將其囚禁在英格蘭長達十餘年。

最終,在議會的要求下,簽署處決瑪麗的執行令,

讓彼此看似敵對、卻又惺惺相惜的複雜情愫,從此畫下句點。

 

坦白說,本片在有限的時間中,希冀容納下更多的歷史事件,

藉以忠實的呈現該段政教之爭的中世紀年代。

但在未能理出清晰的時間軸線情況下,

讓情節流於走馬看花式的節錄,多少讓人陷入有看沒有懂的迷惘,

觀影之後,還得頻頻google一下相關典籍,才能稍稍一以貫之。

就電影的敘事而言,這方面顯然有那麼點失敗...

 

兩人惺惺相惜的情景,在結局初相見的那個橋段,表露無遺:

伊莉莎白一句嫉妒著瑪麗的一番話語,

道盡了自己儘管貴為女王,

卻被外在宗教與政治、由男人所構築的種種體制所約束,

有著無可奈何的感概。

從多方傳來的資訊當中,

她原初或許認為強勢作風的瑪麗,會有著甚麼樣的不同,

能夠作為自己的主宰,掙脫父權當道的宿命。

 

直到彼此相見的那一霎那,

當伊莉莎白知悉了瑪麗所遭遇的一切,

才深刻的理解到,瑪麗被體制下權力鬥爭所荼毒的程度,

居然要比自己來得更為深沉。

望著虎口餘生下的瑪麗,

一方面固然表露同情之意,

畢竟彼此都是那個有志不能伸的角色;

另方面,卻也更加讓自己明瞭:

悖離著當下體制所安排的命運,是何其悲慘且悽涼的,

為求明哲保身,終究還是得服膺政教結構所議定的結果,

再不情願,還是得簽下執行斷頭的命令。

 

鑑古宜今,類似的悲劇如何不再當代重演,

或許才是觀賞史實電影最重要的省思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