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JPG

"天下有哪個父母,會不要自己的孩子?"

在正常的情境下,確實沒有,畢竟父母愛孩子是出於天性,

誰都期待著孩子可以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下成長,

又怎麼可能會逕自捨棄呢?

然而,當孩子不再容有健康長大的機會,

當眼下最冀望的期待成空,在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

讓他隨風飄逝的念頭,不自覺的便會長存於心中。

 

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悖離了父母稟賦的天性,

輕言放棄尚且在生存邊緣掙扎的孩子,

自然是一種無可饒恕的罪過;

但倘若想及了孩子此後的成長歷程,

勢必將遭遇到現實社會各種無情的歧視與不友善,

在早已預知其人註定是個悲劇的前提下,

倒不如在早先了結他的生命,藉以免去接踵而來的痛苦。

如是的初衷,反倒讓狠心成為一種救贖,

讓罪孽由父母承擔,以早逝成全孩子一生的圓滿,

試問我們又何忍去苛責呢?

 

類似的爭辯,用孕婦的產檢來做為譬喻,就更能體會了:

拜生物科技發展所賜,

當代產前檢查已經能夠針對所有23對染色體進行比對,

精準程度,已可以檢測近百種遺傳性疾病。

倘若檢測發現,胎兒具有高度機率罹患某種致命性的遺傳基因,

未來恐會影響其發育成長,則尚存在著墮胎機會的您,

會做甚麼樣的決定呢?

有一派人會認為,生命是無價的,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剝奪他人生命,

更況檢測只是一種或然率,

也許生下來之後,會是健康無虞也說不定。

 

然而,健康的生命,是可以立基在機率性的博弈基礎麼?

或許我們確實沒有權利去剝奪生命,

但倘若因此製造出本可避免的悲劇,

又豈是倡言人權之士所樂見的呢?

終相信多數人遭遇到類似情境時,會選擇終結胎兒的生命,

因為殘缺在現實社會當中,從來都不會是帶有美感的,

社會只是奠基在正常人的思維去發想的,

縱使存在著為殘缺所設立的機制,

往往也會同真實的境遇相互扞格,

讓當事人頗有不如歸去的慨歎。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的主軸相當明確,敘述一名曾經遭到棄養的先天性殘疾孩子江萌,

在國家的認養制度下,由認養人一手扶養長大,

成年後在福利院工作,負責類似案例的家庭訪查。

某一天,江萌在醫院目睹一名與其罹患同樣病徵的嬰兒,

其父親聽到需要開刀治療,隨即拒絕醫師建議,決定帶著嬰兒返家。

江萌對此深不以為然,畢竟自己都順利的治癒了,

覺得何以該名父親要剝奪孩子的生存權,

因此鍥而不捨的央求孩子父親讓他開刀。

父親語重心長的表示,

自己比誰都愛這個孩子,你們口口聲聲說要拯救這個孩子,

但你們有想過他的以後嗎?他沒有以後了...

既然可以預期未來都是黑暗的,為何還要讓孩子受這種苦呢?

最終,孩子開了刀,果不其然,沒多久就過世了...

故事中,沒有對錯,有的只是對殘缺的生命,留有無盡的遺憾!

 

片中另個引發省思的,是針對中國的寄養制度而來:

一如對於寵物的認養制度相仿,中國對於先天性疾病的棄嬰,

也建置類似的制度,藉以解決每年近百萬缺陷兒誕生的社會問題。

該制度讓有意願養育缺陷兒的家庭,用毫無法律名分的寄養關係來處理,

寄養家庭收受國家的補助,幫助孩子成長到18歲,

成年後缺陷兒便必須離開家庭,回到社福機構。

之所以會存在如此的設計,截因於擔心涉及到繼承問題,

會讓家庭參與寄養計畫的誘因降低;

但同樣的,在不具有法律親子關係的肯認下,孩子也無須負責父母的終老,

讓彼此關係在成年之後,宛若陌路人般的毫無瓜葛。

 

這個制度,或許考慮周詳,方方面面都兼顧,

但卻唯獨少了點人性在其中。

人是有感情的,難道真以為呼喚著父母的背後,

僅僅只是為了繼承權的爭奪麼?

明明自己有能力奉養寄養父母終老,

卻得眼睜睜的看著彼此沒有法律關係,

只能逕自讓政府送他們到養老院了結生命,這合理嗎?

電影中,看著不少寄養家庭,

以申請補助為目的,苛刻缺陷兒的種種行徑,

再對比江萌的養母,雖同樣艱辛的生活,

卻含辛茹苦的將她養大,並且不捨其離開的情景,

親子關係在真情至性的互動間表露無遺,

誰能說她們不是親生的母女呢?

 

法律或許在血緣之下,築起了難以跨越的鴻溝,

但情感卻可以在彼岸架起了橋樑,更堅實的把愛緊密相連。

究竟人際之間,貴在名分還是感受,也許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