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JPG

年中的一場跨越北緯38度線的兩韓峰會,

全世界聚焦著金正恩與文在寅兩位領導人相互擁抱取暖,

不少人以揶揄的態度看待,坊間的模仿節目,

更是抓住這個難得的素材,大演兩人的kuso秀。

然而,不論南北韓之間,到底是真心和解、抑或是包藏禍心,

相信對於兩韓民眾來說,都是值得心慰的里程碑吧!

畢竟,沒有甚麼比單一民族面臨著分治國家情境,要更加煎熬了。

 

本片從拍攝的格局上看,有著懸疑諜報片的影子,

但過於紛陳的勢力設定,加上蜻蜓點水式的動作元素,

致使整部電影成為靜態式的間諜片。

側重的焦點,也不再是情報員之間的針鋒相對,

反而在主角與妻女遭到強制分離後,

講述其費盡千辛萬苦、萬里尋親的歷程。

 

坦白說,電影整體氛圍陰鬱,以對話構築故事主幹,

觀影過程顯得有些無趣,甚或感到昏昏欲睡,

往往在尚未理清箇中人物的關係之前,

便又進入到下一個場景與角色,讓人摸不著頭緒。

但在全部完結後,您或會發覺,

那些角色間的糾葛,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因為本片的核心價值,

還是在於訴求著"家庭無可取代"的簡單觀念,

令人在散場之後,不免同感淡淡的鄉愁而憂傷。

 

望著結局中、主角在柏林圍牆倒榻後,

白髮蒼蒼的故地重遊,試圖找尋女兒的蹤跡。

不禁令我想到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識不相見,笑問客從哪裡來。"

從主淪為客的歷程,隱藏著的,是無盡的鄉愁。

 

劇中有段情節尤令自己有感,

主角在取得德國馬克思經濟學博士學位後,

或許礙於外國人的身分,抑或是缺額有限的因素,

在柏林當地找不到教授的職缺,

因而在友人的介紹下,回到北朝鮮任教,

卻因此被迫成為間諜,引致於遭到各方的緝捕追殺。

 

這不禁讓我感嘆著台灣現勢下的無奈,

自己博士班畢業的同儕,有不少人在台灣找不到正式的教授工作,

紛紛轉進了對岸中國,在異鄉追逐屬於自己的教育夢。

某種程度,這是基於養家餬口,所作出的不得以選擇,

若有其他留在台灣的機會,相信他們也未必會把西漂作為首選。

無奈的是,政府對於這般處境的族群,甚麼樣的對待呢?

從卡管案以來、一系列對於曾赴中國學者所採取的忠誠查核,

舉凡在對岸任教、曾經收受實質薪資者,

都可能因此被認為不適任重要職務,

儼然將西漂的學者當作是外人來看待,

卻絲毫不察他們根本意不在爭權奪利,

也不在乎兩岸意識型態的選擇,

要的只是簡單安身立命的機會而已。

政府未能給予國民合宜的發揮場域,

還進一步質疑其忠誠的舉措,實在讓人相當的寒心。

 

無怪乎電影會取名為"出國",可說是在貼切不過:

像劇中那種、因著忠誠而不被任何國家所認可的邊緣人,

不論去到了哪個國度,從來都只是"出國",

因為他根本沒有祖國,也就不會有返鄉歸國的一日。

在分治國家與分裂社會中,這種漂泊的浮萍感尤為明顯,

一如同在一片土地下的我們,基於國家認同意識型態的分歧,

大聲說出自己是中國民國人、抑或是台灣人,

都免不了得遭受對立族群的抨擊。

此等匪夷所思的情境,讓人不禁懷疑:

我們真的回得去屬於自己心中的理想國度嗎?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