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獸.JPG

人性的本真,在還未完全社會化的孩子身上,尤為明顯。

因著家庭教育的差異,逐漸養成憨直、抑或是狡詐的特質,

即便如此,內心深處對於作為人的良善本質,

仍舊深刻的留存於心中,彷若隨時待命著、等待著危機來臨之際。

無疑體現著人性本善的價值觀。

 

短片以兩名孩子穿梭於荒郊野外、相互嬉戲為主題,

孩子之間顯現著截然不同的特質,

一位憨厚無欺,另一位相對顯得狡猾、喜歡耍弄小聰明。

兩人在流沙土地上玩耍,狡詐孩子先是假裝被流沙吞沒待援,

欺騙了憨直孩子,讓他陷落到真正的流沙當中。

眼見事態嚴重,狡詐孩子開始焦急起來,四處尋找可以救人的工具,

在同伴遭到完全沒入後,備感自責之餘,搭上了路人的便車。

回望著當初彼此嬉戲的地方,偶然見到一隻狐狸在奔跑,

讓他想起當初同伴曾告知有狐狸,自己卻將其視為謊言,

有感自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徑,終究留下了愧疚懺悔的眼淚。

 

端看眾家影評,大多將焦點著重在人與自然之間相互搏鬥的情境,

認為本片指在論述天有不測風雲、人定無法勝天的無奈感,

藉以指向環境保育的基調。

不過,自己的解讀則側重在兩名孩子的互動過程,

當中體現著人際關係間的起承轉合。

人,外顯的行為,經常是本惡的

因為在彼此的往來間,總會先預設著他人的虛偽,

基於自我防禦的心態,透過算計來應對,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一旦面臨到生命攸關的危急關頭,

內在的良善價值,就會驟然的被喚醒,

進而顛覆外顯的狡詐,回歸到與人為善的軌跡當中。

更進一步的,倘若事後知悉對方從頭至尾都是真實無欺,

箇中浮現的深層罪惡感,將在個人心中刻劃下難以抹滅的愧疚。

 

前述的例證,顯然是一種正向的循環,

透過從小不斷的試錯過程,養成自我性格,建構起良善的正向價值,

讓自己願意去相信,人際之間的互動,都是真誠坦白的。

然而,總有事與願違的情況,一旦成長過程中,

不斷面對的,都是欺騙誆言的話,

自我防禦的心態日漸,將一步步侵蝕內心本善的價值,

最終塑造出內外兼惡的典型。

這是人格養成教育當中,所最不期欲見諸的現象。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