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姐.JPG

帶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作為父母的深刻體悟,

需要的,可不僅僅是關愛的心,

更多的,是堅毅的耐心,以及飽滿的精神,

藉以應付孩子永遠用不完的精力。

一旦手邊有自己想做的事,恰巧孩子需要你的陪伴之際,

煩悶不自覺便湧上心頭,給予嚴厲的斥喝、乃至於出手教訓,

都是極可能發生的憾事。

更遑論那些有著酗酒、吸毒或賭博等癮頭的家庭,

發生家暴的情況,恐怕勢所難免。

 

然而,看著那些被家暴的孩子們,

第一時間,自然惻隱之心上身,

或總不免想帶些好吃的、好穿的生活所需給他們,

但一、兩餐的吃飽喝足,之後呢?

之後是否願意進一步領養、將其視如己出呢?

如果不願意,抑或是心有餘力不足,

那麼,先前所釋出的種種善意,

只不過是將孩子們高高捧起,復而重重摔下,

親手將渺小的救贖曙光摧毀,沒有任何實質的作用。

換言之,給不起的憐憫,別輕易許諾,

倒不如讓他們提早適應現實社會的嚴峻考驗,

會比起時有時無的希望,要來得更加踏實些。

以上是自己觀賞本片過後,一點點小小的題外感觸。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名曾經遭受性侵的女子白尚雅,

因著出身孤兒院,又性侵加害者為政經界的有力人士,

致使官司被河蟹,這讓白尚雅忿忿不平,

從此淪為社會邊緣人,陸續背負了幾項前科。

在她心中,一直怨恨著自己的母親,

不解當初母親為何遺棄她,讓她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引致於在知悉母親亡故後,非但沒有任何哀傷之情,

反而心生一種莫名的報復喜悅。

但是,在與該案承辦警員的對話中,她才知道箇中的苦衷,

原來母親是個酗酒成性的人,每次喝酒便對她施予家暴,

儘管酒醒後總是懊惱不已,但卻始終陷入暴力循環中。

在無法順利戒酒的情況下,母親只能狠下心將她交由社福機構安置,

自我選擇割捨這段親情。

母親的作為,或許稱不上偉大,仍讓知道真相的尚雅,

打從心底原諒的母親,也使她對於相同遭遇的孩子,起了惻隱之心。

 

金智恩就是另一個被家暴的小女孩,

尚雅每日遇見她,身上總有一些傷痕,孩子雖不敢明說是家暴,

但尚雅卻十分清楚,於是上門想向其家人問個清楚。

一進家門,她才了解智恩的父親整天沉迷於線上遊戲,

同居人也不管事,將孩子鎖在浴室當中,不時的給予毒打凌虐。

終究在一次突發的機會,尚雅帶著智恩逃離住所,

父親擔心東窗事發,反而舉報尚雅誘拐小孩,

同居人甚至想用安眠藥毒殺智恩,讓她無法出庭作證。

雖然最終結局是完美的,智恩被尚雅的男友收養,

(料想尚雅應是有前科,所以無法收養孩子)

回歸正常生活,父親與同居人亦因此入獄。

但結局中同居人對尚雅撂下的話語,著實發人深省:

"妳想要孩子嗎?我是不會讓妳得逞的...

 拳打腳踢出來的愛,也是愛。

 我是絕對不會放棄那個孩子的..."

 

我們經常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個體性,

總將其作為自己的財產,引致於往往仗著擁有法定監護權,

即便孩子有更恰當的生活環境選項,

也不惜把他們當作是禁臠一般的,留在自己的身邊,

這在那些所謂豪門爭產的事件中,尤其常見。

孩子在過程中,彷彿是件籌碼,

純粹依循著大人們的爭權奪利,來決定著自己的命運。

縱使當中少不了暴力情事發生也在所不惜,

迫使孩子在家暴的陰霾下成長,最終影響其後續的人格發展,

讓暴力宛若遺傳因子一般,世代的蔓延下去。

 

當然,對於家暴一事,總是很難存在著清晰的界定,

許多家長的打罵,乃是出於教誨的初衷。

(Ps.: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看到家暴專線電話的廣告,

 還會主動告訴父母:"不可以打我喔!不然要告你家暴")

但不論如何,即便家長們如何合理化自己的出手行徑,

孩子們所受到的傷害,可都是紮紮實實的。

換言之,並不存在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情況,

打與痛,遭殃的都是孩子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