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島.JPG

電影鮮少以反派人物作為主角,畢竟閱聽大眾乃存在於良序社會當中,

基此,即便是拍攝罪犯個人的傳記電影,

在其犯罪的動機上,也無可避免的須給予一定程度的美化修飾,

藉以訴求其對抗獄政系統的正當性,強調其嚮往自由的光明面。

 

為了達致前述的戲劇效果,監獄題材的電影設定,

主角幾乎都是以"冤獄"的角色出現,從根本特徵上即令影迷感到同情;

繼而,透過監獄生活種種奴役囚犯的非人道措施,

藉以突顯罪犯在其中的水深火熱,將獄政單位給予荼毒人權的負面標籤,

讓主角所展開的各種反制與逃脫計畫,基於人權之名,顯得是理所當然。

最後,則以塑造各種"自由"的意向,把越獄此等悖離法治的行徑,

視之為飛越威權、推倒高牆的投奔光明,朝著正義正確的道路邁進。

以上所概略描繪的監獄電影公式,目的很簡單,

希冀讓影迷與罪犯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去對抗獄政執法者的種種乖張行徑,

由此起到與電影主角同氣連枝的情緒,讓觀影過程更加的熱血沸騰。

 

本片自不免俗的循著前述的公式開展劇情,

首先將巴比龍設定為重情重義、遭受奸人構陷的冤獄罪犯,

過程中反覆著主角巴比龍與典獄長之間的抗爭與鬥法,

殘忍無道的景象令人堪憐,讓人陷入到斯德哥爾摩的情境當中,

觀影氛圍的營造相當成功。

然而,或許是基於傳記式電影的格局,

多少流於日記式的敘事模式,缺乏著更為聚焦的重心,

講述的僅僅只是以巴比龍個人生平事蹟為主,

沒有對監獄固若金湯的描述,也不見縝密的越獄計畫發想,

情節上相對是較為乏味的,僅能將之視為一部傳記電影的佳作吧!

 

對於此類型的電影,我經常在想:

如果把當中的"冤獄"設定刪除,

主角倘是一名窮凶極惡的殺人犯,則接續的劇情,會如何的發展呢?

是否過程中的種種虐待荼毒,就顯得正當且合理呢?

是否防堵罪犯越獄的攻防戰,就自然而然的為獄警喝采呢?

我不知答案為何,但顯然角色與心境間的轉變,

檢驗的是影迷個人對於人權諸種觀點的考驗吧!

 

迄今似乎從未看過類似設定,

抑或是以獄警作為主角、從執法角度出發的電影;

或許是人性中本就存有對抗強權與同情弱者的因子,

讓電影創作基於趨眾性,

總是只能以相仿的戲路,來迎合觀眾的口味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