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幹一票大的!!』

不知您是否也同我一般,正值青春年少期間,

心下存在著如是的聲音呼喚著自己,驅使著個人總會有種該做些『大事』的衝動。

本片所描述的,正是這樣屬於標新立異的青春歲月,

電影成功之處,在於非偏執的一昧訴求青少年放膽築夢、縱使泰山崩於前亦無所懼的盲勇;

相反的,其摻入更多主角天人交戰的內心元素,諸如面對著法律與道德規範的心理衝擊,

感受著溫馨親情與自我離經叛道間的詭譎情愫,種種訴諸於情理法折衝間的矛盾緒思,

皆讓電影顯得張力十足,也引發更廣泛的想像與議論空間。

  

究竟青少年期欲標新立異的背後動機為何,解析箇中原因,

藉此在異性與同儕間顯得與眾不同,固然是當中最主要的元素,

但對於當下枯燥八股教育體制的不屑,乃至於進而對集體社會浮現反動的情緒,

或也是無法被排除的充分理由。

基此,在力求表現與不安現狀的雙重思緒下,如何悖離既有良序社會的規範,

做出一番令人欣羨的『大事』,也就成為解放驛動少年情懷的唯一出口。

  

然而,復以在家庭所給予的溫馨安定感,以及個人潛意識底心下遵守道德規約的自發罪惡感,

在在的讓一心想著離經叛道的自己,又不時的回歸到理智層面的抉擇,

於是在狂野與守則的激盪之間,一如電影故事般,

選擇了以小惡(偷珍貴藏書而非強搶銀行)作為宣洩的方式,

並且在過程當中,因著道德感的呼喚,

舉手投足間躊躇不定,坐實了『年少情懷就是愁』的青澀心境。

 

電影某種程度希冀透過衝撞體制的模式,

去暗諷當代美國夢所謂『敢與眾不同』的拓荒精神已蕩然無存。

不復存在的原因,並非現下年輕人太過草莓,

而是整體社會環境根本沒有給予『合法』表現自我標新立異的場域,

逼使得他們只能憑藉著自我摸索,在道德與法律的臨界線中遊走,來證明自己的不凡價值。

說來這是一種社會變遷下的殘缺,

但如是的悲哀,似乎短期內還看不見妥善解套的根本路徑就是了。

 

 

作為一名父親的角色,觀影後總是不停的想著儘管當代育兒的主流價值

(諸如先前相當火紅的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在的都告訴為人父母的:

應該將人生的主導權,原原本本的交遊孩子自己選擇。

但自己總還是認為,選擇可以是儘量廣泛的,

讓孩子們適才適所、按其性向自我發展是合宜的;

然社會終究還是存在著大是大非的根本規約,這些在集體生活下所不可觸犯的過錯,

始終還是需要經由父母的循循善誘,讓是非觀念深植至孩子的內心深處,

才是負責任的父母所應秉持的態度。

終相信親情可以是喚回浪子的最終大絕,但這樣的溫馨呼喚宜早不宜遲,

等到孩子們犯下社會規約所無可饒恕的罪責,

再施以親人的關懷,剩下的,恐將只會是無盡的懊悔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