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等級,是否存有著既定的標準...相信一直以來,或都是大家所爭論的命題。

從歷史縱深的角度觀之,事實上箇中的評定依據,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唯其共通點皆在於:"人"往往成為主宰高尚與低鄙的核心元素。

在那個階級尚屬涇渭分明的年代中,

上流階級喜歡哪些風雅頌,則各該事物便毫無異議的成為備受褒揚的藝術領域,

領域劃定外的文化活動,則一律被視之為不入流的表演,即便它們起到著打動人心的功效。

 

然而,隨著平等意識的抬頭,當人我之間不再有所區隔,

則藝術標準所依據的對象,也不再單單鎖定於上層階級,而是廣泛的擴大至整個社會;

是故,當表演能夠搏得儘可能多數的觀眾喝采,該項演出的藝術級別,也就越趨上乘,

而這正是劇中主角,P.T.巴納姆所倡言的經典箴言:

"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

(最上乘的藝術,就是帶給人們歡樂)

 

藝術,從來都不是、也不該是用以曲高和寡的雲端產物,

不該預先設定一個形而上的標準,央求人們順應標準的籲求;

如此宛若禁錮般的窠臼,反致使得藝術創作者為求達標,往往陷入到痛苦不堪的窘境。

回溯藝術源起的軌跡,假若藝術的初衷,在於誘發人類底心下的真善美,

在乎的是提升人們娛樂面向的質素,則快樂與否,相比才應該是最高的指導原則,

怎麼做、如何做能夠帶給大眾更高亢的笑聲,方為該被在乎的首要之務吧!

就如同劇中的毒舌評論家一般,漠視著繚繞全場的歡笑,

徒然的以自我既有的成見,便逕自對馬戲團的表演,做出了不入流的標籤化評價,

單純的以為那些經過痛苦淬鍊的不凡才是藝術,自陷於陳舊的守則之中,

試問這般評論下的結果,真有藝術上的價值與意義嗎?

說穿了...只是遁入自己文青式的無畏堅持而已吧!

 

另外,電影中所呈現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在於直陳階級鬥爭的不可能性。

當貧富差距日益懸殊,階級之間的矛盾將越形加劇,終究會達致衝突的臨界點;

然而,弔詭的是,貧富懸殊古往今來不曾消失過,

但所謂的階級鬥爭,在歷史上卻是屈指可數,

甚或當中真正獲致成功的,幾乎可以說是付之闕如。

箇中的關鍵,便在於"階級鬥爭"從來都只是被視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個理想。

鬥爭階級中的意見領袖,口中倡議著公平正義,但骨子裡所想及的,

卻只是希冀藉由類似顛覆既有社會結構的行動,讓自己獲得搏取上位的契機,

一朝當階級位階重新洗牌,當自己取得上流上會中的話語權,

則原初用以取得詮釋的鬥爭階級群體,也就不再有意義,成為被拋棄的一群。

就是這般周而復始的使用與廢棄,讓下層階級宛若衛生紙一般,用完就丟,

永遠都僅僅是為他人做嫁衣、搖旗吶喊的棋子,令人堪憐!

 

看著電影中休傑克曼擁抱上流社會、而將昔日馬戲團戰友拒於門外的場景,

著實讓人不勝唏噓,因為那正是當代政治現場中,再尋常不過的情境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