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均衡",相信大家首先想及的,是關於飲食方面的選擇,

但事實上在人們的心理素質、於道德規範的制約當中,同樣存在著類似的均衡概念。

每當人們做了社會上普遍被定義為惡的事項,

基於說服自我的道德感,乃至於為個人積陰德的心態,

往往希冀從惡的作為當中,去尋找出裡頭所蘊藏著善的元素;

藉以在善惡均衡的心理轉變過程,理出足以讓個人持續為之的正當性,

宛若自我催眠般的,讓行為由邪轉正,成功地告訴自己:我正在做執行正義的善行義舉。

然深究起來,說穿了,那或只不過是用以自圓其說的幌子罷了,

畢竟回溯原初的作為初衷,滿足隱藏於人性中的各種慾望,才是底心下的正解吧!

 

類似的心境,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所謂"義賊的善行":

將盜竊所搜刮而來的財物,分享給居於弱勢的族群,

內心中或能說服自己,正在執行一件正義的良善舉措;

但講到底,那或只是一種善惡均衡的道德觀念,

希望藉由贓物分享,讓罪惡感也同等的獲得紓緩,

論其作為的動機,始終還是貪財的劣根性使然。

 

本片中的偷窺行徑,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著色慾的誘惑,開啟了無預期的私隱窺視,就在道德與慾望間陷入折衝之際,

沒由來的一樁兇殺案,使自己成為重要的目擊者,頓時彷若正義使者一般,

將滿足自我慾望的偷窺,合理化為監視犯罪發生的正當手段,

但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讓個人性衝動的動機本質。

儼然,電影在道德與慾念之間,構築了渾沌未明的場域,

留待影迷們更進一步的深思,善與惡之於個人的自我詮釋分野。

 

坦白說,甫觀賞至電影前半段時,當旅館的偷窺鏡被帶出的當下,

讓我想及的,是江戶川亂步的"屋頂上的散步者",不禁對本片充滿著期待,

以為情節的演進,會是從窺視旅店房客的諸種樣態,觀照人生中的喜樂百態。

無奈在導入了兇殺命案之後,儘管劇情看似高潮迭起,但因著接續故事張力薄弱,

讓全片最終步上懸疑片一貫虎頭蛇尾的套路,草草收場,令人備感惋惜。

倘若能夠有著更細膩話的鋪陳,更加洞悉人性本質的元素,

應有機會得以成為一部深具創意的佳作。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