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否存在著既定的型態,提供著人類得以比照辦理的公式?

電影中的凱莉,14歲跳級考上哈佛,19歲順利取得名校文憑,

一整個看似就是"人生勝利組"的經典樣板,然其卻陷入到令人難以想像的抑鬱之中,

需要藉由心理醫師的協助,來重拾自我的快樂人生。

顯然,快樂並不僅僅止於滿足著大眾所欣羨下的諸種元素而已,

它似乎尚且隱藏著更多充要的條件,等待著自我細細追尋。

 

就我個人的解讀,電影所期欲突破的,乃一昧執著於"離經叛道"與"恪守道統"的理路選擇,

畢竟,任何的單項立論,事實上都有其過猶不及之處:

當您被道德規範壓制至喘不過氣、總會期欲大聲怒吼,藉此徹底掙脫固有枷鎖,那個時候,您是快樂的;

又或當您遵循著既有的社會規則、心下油然而生的正義感,充滿著無比道德光環,那個時候,您也是快樂的。

許多人總存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一切的道德規約都是束縛,都是阻礙著人們邁向快樂境界的羈絆,

但不可諱言的,人們始終生長於既有的社會制度之下,受其程度不一的薰陶,

若說一切制度帶來的皆是負面的感受,皆是妨礙個人自由的窠臼,

那恐怕當下的這個社會制度,免不了會遭到顛覆了吧!

換言之,既然制度在社會變遷的浪潮中存立下來,

就證明著人們在其中,依舊能夠獲得程度上的快樂,而非全然扮演著對立的角色。

基此,人們快樂軌跡的追尋,就不是在兩個理路間選邊站的問題,

而是該反諸自我的內心,捫心自問的誠實應答著:

"面對體制,究竟該反叛無視、抑或是欣然接受,自己才是快樂的呢?"

簡言之,快樂不過是一瞬間的衝動,順心而為即可,一旦墮入到思想層面的爭辯,那就俗了。

 

回到電影的討論,劇中凱莉的角色設定,儼然是典型社會體制養成下的成功典範,

完成了一切該有的技能訓練,稟賦著完美道德判準的審度,

等待著的...只是如何在既有的狀態之下,追尋屬於自己真正的快樂價值。

故事中,心理醫師所列的清單,雖說與社交有關,

但主要探討的,其實都是兩性之間的性愛觀點差異,

如此的設定相當合宜,因為性愛本身所秉賦著,正是自由與道德間的絕對折衝。

從凱莉最初宛若"正義魔人"般的道德眼光中:

@即將結婚的男人,對外尋求婚前刺激就是愧對另一半...

@與愛人在床第之間,說著極盡羞辱的淫聲穢語,無疑是對伴侶的不尊重...

@父親在母親逝去後另組家庭,簡直與背叛無異...

@心理醫師自己都搞婚外情,根本偽君子一枚...

@因著性愛的饑渴,選擇和前任藕斷絲連,簡直就是犯賤的作為...

認為一切悖離道德規範的行徑,都是讓人難以忍受的欺騙,

因而使她在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後,更顯得困惑而鬱鬱寡歡。

 

然而,當她一步步洞悉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初衷,

了解到悖離道德本身所歷經的折衝與掙扎之後,才不禁恍然大悟的知道:

固有體制,乃大眾追尋快樂的日常,但人生並非始終順遂,

一旦偶有逆流之際,命運總會帶領著迷惘中的個人,另闢蹊徑的找出另種可能;

那條預料之外的路徑,或許悖德,但初衷卻是源自於快樂。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