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個小故事,以帶出本文期欲論述的核心:

記得過世的爺爺,在臨終前的幾年,因著癱瘓而臥病在床,

期間有位親戚禮貌性地前來拜訪,臨走前,不免俗的要他加油!

或許爺爺自知癱瘓的情況是無法好轉的,直白的向對方說:"我又不是加油站,要加甚麼油!"

對於人生絕望之情,表露無疑,但也讓人從中體悟到:

"那些冠冕堂皇的勵志格言,僅僅只是在滿足著言說者的道德禮儀,

 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向病人道出正面話語,便盡到了關心慰問之意,

 殊不知聽在當事人耳中,顯得是格外的刺耳。"

顯然,勵志格言的目的,並非作為他者用以安慰之用,

而是必須由罹病的當事人自己深刻的去體悟箇中的道理,才真有實質的意義。

 

更進一步的探究,人生趨近晦暗的病人,如何將格言轉化為內心中的正向能量,

端賴著的,在於對這個世界猶有放不下的依戀:

總想著再與枕邊人牽牽手、說說話;

總希望能夠儘可能的在看著孩子成長、分享箇中的喜悅...

當種種眷戀疊代蓄積、直至思念成災之際,往往也就忘卻了身上的痛楚,

而得以脫離著軀體的框架、讓心靈走出海闊天空般的無限寬廣。

 

將議題引申至近來頗夯的"安樂死"合法化的議題,

不少人預估:倘若將該議題放到了公投的檯面上、尋求主流民意的結果,

可能會有多數人支持合法化,據此將強烈挑戰著人權思潮的核心價值。

試想:為何會有那麼多人支持安樂死呢?

原因...再明顯不過了,不就是"生無可戀"麼?

當老來親人一個個離去、晚輩的不聞不問、甚或本就是獨居老人,

加上貧病之故,無法支付各種昂貴的生活開支,

皆讓年長者面臨到無法、同時也是不敢對這個世界再容有任何依戀的窘境,

不以"安樂死"離開人世,似乎也不知該作何解了。

 

總是希望人權倡議者,得以真正的去思索生命的意義:

生命不該只是以"呼吸的個體",作為權利的依據,

而更該去體悟著每個人心中的情境,去審度人們存在的價值。

當心靈萬念俱灰、心念打從心底死去的狀態下,

單單外在猶有呼吸之實,真能視之為活著嗎?

 

由此觀之,電影中的羅賓卡文迪許,要算是莫大的幸運兒了...

儘管終身癱瘓,但老婆堅毅的關愛決心、孩子甫邁入令人期待的成長階段,

搭配上坐擁龐大財富做為生活無虞的基礎,都讓羅賓容有正向思考的本錢。

試問有多少相似的病患,能夠有著如此的幸運女神眷顧呢?

電影或許展現出無比的勵志元素,但對比之後,

我想帶給廣大民眾的,不是甚麼強大的正能量,而是更顯社會現實的惆悵感而已,

絲毫達不到任何驅使失意者奮起的原動力!

(一言以蔽之,沒錢最好不要生病,否則根本就是個災難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