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以前的教授在分享美國的求學經驗時,曾提到屢屢在聖誕節連假前夕,

當美國本地學生紛紛返鄉過節,而留學生僅能選擇在異鄉渡過之際。

經常會在學校的佈告欄上,發現到許多留下電話的具名紙條,

這些紙條的用意很單純,不是作為隨機配對戀愛之用,

而僅僅只是想在校園即將空蕩蕩的前夕,找到一個可以說話的對象。

您可以想像著,在偌大的城市當中,竟然沒有一個可茲聊上兩句的情境嗎?

 

無奈的是,類似的現象,在當代的都會生活中,卻天天反覆的上演著:

面對著迎面而來的人潮,乃至於職場中的同事長官,

在生活過程中,身旁完全不乏有人來來去去,

但試問真正願意聽著自己傾訴心情小語的,又有多少呢?

誠然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所煩惱的瑣事,

誰都沒有權力去要求對方成為自己的垃圾桶,

但當彼此因此而逐漸盡諸選擇了靜默,則大都會中所匯聚而成的那股陌離感,

無形中將成為大家共同的夢靨,始終濃郁的瀰漫在你我之間。

(也許正是如此,當代的交友軟體才會如此興盛,

 當社交圈漸廣,卻同時找不到相識者得以傾訴心情之際,

 選擇隨機的找尋陌生人,為的往往不是其他,只是想聊兩句而已吧!)

 

本片發想源自於日本作家最果夕日的同名詩歌集"夜空はいつでも最高密度の青色だ",

(另有譯為"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

以人口高度密集的東京做為背景,從城市中小人物的日常寫照,

忠實呈現著都會人所經常面對的寂寥。

人們在穿流不息的人來熙往之間,消耗了原初本該存有對事物付諸感動的清心,

讓生與死,愛與恨,聚與散等情境,完全無法泛起任何波瀾,

就任由心如槁灰一般的,過著不再有任何感覺的機械輪常。

儘管如此,即便對於當前的生活境遇備感失望,

但足以支撐著一己繼續活著的理由,僅剩下再次邂逅感動的一點期待。

就如同劇中那名不時會出現的吉他歌手一般,

在忙盲茫的緊張生活之中,因著對任何情感的麻痺,從來就不曾有人在乎過她的存在與否;

唯有當自己有了願意停下片刻的誘因,懂得用心去貼近感動的事物,

才會恍然大悟的發現,原來一直鼓勵著大眾的吉他歌手,竟是頭號的廣告明星。

這點不經意下的驚喜與感動,

或許正是讓每個不時興起自殺念頭的都會人,對世界猶有眷戀的唯一理由吧!

 

Ps.離鄉到台北生活近兩年,觀賞本片的同時,心下完全心有戚戚焉。

    或許誠如劇中男主角高中同學一般,失去來繼續留下來的理由,

    抑或是心中有著更強烈的呼喚,彷彿在告訴著自己:該是時候回家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