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英國推理小說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這波熱潮,短期內還不會有退燒的跡象!

繼現正上映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後,

接續著又推出另一改編作品"畸形屋 (Crooked House)",相信很快的也會在台灣與觀眾見面。

比較兩部電影的共通點,就在於"多線人物的劇情發展",

我個人較少涉獵阿嘉莎的小說,但與自己經常閱讀的日本推理小說相比,

顯然克莉絲蒂所慣用的敘事手法,就是典型的"人海戰術":

透過"人多勢眾"的角色互動,牽引出多重劇情的線索,

藉以縱橫交織出規模相對宏大的推理場域,讓迷哥迷姊們沉浸在梳理人物關係的解謎癮中。

當然,龐雜人物導引著多線情節的做法,固然得以使故事更顯詭譎,

但在"人人有嫌疑,人人皆嫌犯"的情境下,如何鋪陳出最完美的結局路徑,儼然成為作者的一大難題。

相對於"東方快車謀殺案"以"深淺不一的刀傷",預先即在兇案當下,埋下多人共謀結局的完美,

在"畸形屋"的故事中,過程中類似的結局梗,就顯得薄弱許多,

最終端賴著阿嘉莎自己作為終極審判者,在所有可能的眾家嫌犯當中,

挑選出自己希冀作為謎底的對象,在缺乏強而有力的線索理路說服下,

框列一個行兇理由的正當性,以指定的模式作為結局,實在少了些恍然大悟的破案快感,頗有點可惜!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講述偵探查爾斯接受前女友索菲婭.利奧尼茲的委託,

調查其祖父,也就是大富豪亞里斯提德斯遭人注射"毒扁豆堿"致死的案件。

由於牽涉到遺產的分配,在續絃的後妻,二個兒子,孫子孫女皆有著金錢需求的情況下,

彷若人人都有著下手行兇的動機,讓案情陷入到膠著的窘境。

隨後,在具有法律效力遺囑公布後,發現原來遺產並非平分給遺孀及子女,

而是全數交由孫女索菲婭管理,頓時讓案情急轉直下,

甚或有人認為查爾斯根本是索菲婭找來助拳搶遺產的幫手。

不過,當宣稱握有家族許多秘密的小孫女約瑟芬遭受死亡威脅後,

案情再次反轉,究竟約瑟芬掌握著甚麼關鍵秘密,因而引來殺機,成為破案的最後一塊拼圖。

一如所有偵探小說的戲路,"最不可能的人選,往往就是最終的兇手",

原來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年幼的約瑟芬。

因著對爺爺不支持自己學習芭蕾舞,並天天看著大家族內的權力鬥爭,

驅使其希冀藉由爺爺的死亡,來隔山觀虎鬥的欣賞隨即而來的遺產爭奪戰,

那種讓家族走向滅亡的頹勢,在看約瑟芬眼中,卻成為今生最歡愉的享受。

把家人各種直面反映的人性醜態,當作是自己的成就與樂趣,

一如書名"畸形屋",整個家庭從根本的價值觀,顯然已經遭到徹底的扭曲了。

 

"甚麼是毒?一個八歲的小孩,就有這樣的心機,這就是毒。"

以上是電影"臥虎藏龍"中,碧眼狐狸在評價玉嬌龍時,最一針見血的針砭,

看來套用至本片當中的約瑟芬,似乎也是同樣適用。

其實也不僅止於此,就自己印象中,

電影"致命ID"(Identity)在主角多重人格的交戰下,最終勝出的,

一樣是貌似憨厚誠懇,毫無心機的小男孩。

我總是不免在想:"以孩子作為兇手的正當性,究竟在哪呢?"

個人解析,箇中關鍵,應與小孩子的"天真單純+愛恨分明"兩個特質有關:

因著"天真單純",

往往不知事件的輕重,偶然沒由來的惡作劇心思,卻往往成為致命的關鍵;

因著"愛恨分明",

情感上不如大人般縝密,引致於當討厭某人之際,往往毫不掩飾以具體行動表達恨意。

正是這兩項出於孩子的特質,讓年幼孩子屢屢成為推理作家筆下,最棘手的真兇。

以約瑟芬為例,單單只是因著討厭爺爺不支持自己學芭蕾舞,

加上自己喜愛推理的性格,希望藉由爺爺的死,

來觀察家族成員爭產的百態,便據此就親手殺害自己的血親長輩,

儘管犯案動機相當薄弱,但套上了前述孩子的特徵,顯然是再合理不過的結局囉!

 

Ps.約瑟芬最終的下場,立基在大家族避免家醜外揚的前提下,或也絲毫不令人意外。

    只是感到頗為惋惜的是:何以大家族總是喜歡祭著"家族"名聲的大旗,

    完全不顧及底下成員的自我成長與實踐呢?

    徒然只是為了成全家族間的表面和諧,卻擺明的犧牲家人各異性也在所不惜,

    就這樣的,讓孩子們身處在彼此間的勾心鬥角,以及競逐權力金權慾望的環境下成長,

    最終造就連自己都想像不到的變態怪物,繼而成為徹底摧毀整個大家族的禍首。

    說是"咎由自取",我想是最貼切的形容詞了!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