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社會新聞版面中,看見父母因著財務或健康因素,帶著一家老小尋短的報導,

在大多數人的評論下,或總認為這樣的父母完全不負責任,未能尊重小孩希冀活下去的意願,

是一種絕對武斷,魯莽,以及何其自私的怯懦行徑。

然而,自己總還是願意相信"天下父母心"的想法,認為那些尋短父母的心中,

肯定是基於放不下子女的關懷,主觀的認為沒有自己陪伴在身旁,孩子也將陷入到生不如死的境遇,

才會選擇出此下策,以共赴黃泉的作法,讓心下的擔憂就此了結。

換言之,儘管在做法上過於極端,也悖離人權各異性的觀點,

但不忍苛責的,是那些父母秉持著愛護孩子的良善初衷。

 

不過呢,我們不妨從另個角度思考:

父母自以為子女無法獨活於世間的刻板印象,泰半乃是立基對晚輩呵護備至的關懷上,

認為從未脫離舒適圈的孩子,一旦從此缺少了這些關懷,必然便無法無縫接軌的獨活。

但是,做父母的,為何不願意多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分呢?

沒嘗試過未必代表著不可能,倘若不給孩子一個機會,就這樣了結其生命,豈不可惜?

試著相信孩子一次,縱使真無法獨活,那也不過就是同樣的生命終結而已,結局是相同的,

但若連這樣的機會都不給,非但顯現自己對孩子的缺乏信心,

對孩子而言,根本上也是完全不公平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描述一位母親愛春,因著對智能障礙兒子仁圭的愧疚,選擇一路包辦所有生活中的大小事,

讓仁圭無憂無慮的成長至30餘歲,尚且都毫無生活自理的能力。

看在旁人的眼中,認為愛春簡直就是溺愛孩子,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愛春自是也明白這一切,畢竟自己不可能一輩子陪伴仁圭,始終擔心著自己身後,仁圭何去何從的問題。

終於來到了這一天,當醫師告知愛春罹患癌症末期之際,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愛春不知所措;

過程中想著帶仁圭一同燒炭自盡,但看著仁圭憨厚耿直的模樣,頓時又無法狠下心來。

於是她選擇從即刻起,訓練仁圭生活自理的能力,在輔導機構的協助下,

仁圭學會了煮飯、搭車、工作等過去從未試過的生活技能,

讓愛美終於寬下心,好好的坦然面對死亡的到來。

然而,為了擔心仁圭因著自己的過往而傷心欲絕,在神父的指引下,告訴仁圭:

"媽媽即將去到天國,會在天國看著他好好生活。"

這句誓約,成了仁圭與母親之間,最美的約定。

 

本以為這部電影會是噴淚級的,但在穿插著幾多詼諧有趣的情節安排下,

倒是讓自己收起了面紙,但底心下的感動,還是相當具有震撼力的。

那份感動,來自於想及了媽媽對於孩子們的愛:

就像電影中所描繪的一般,媽媽總是捨不得自己用好的,穿好的,

寧可把多掙得的財富,存給孩子們用以日後的生活所需;

即便是自己累了,病了,心中所想及的,也不是安排自己何時治療,

而是優先想到孩子沒了自己該如何自理,心中又會怎麼樣的傷心...

這就是母親,

不問孩子是好或壞,是有成就或是個廢柴,

心中的那份慈愛與關懷,至死不渝...

 

結局中,仁圭全程帶著笑容的參加愛春的喪禮,

旁人看在眼中,總覺得仁圭想必是傷心過度的傻了,才會如此失態。

但這樣的笑容,不正是作為母親的,心中最期待促成得結果麼,

想必若在天有靈,愛春應也無憾而終了吧!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