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刀大(九把刀)的小說著作與電影,自己相對上是感覺到有那麼點無力感:

首先,他擅長撰寫以校園為背景的素材,將校園生活描繪得既豐富又熱鬧,

好似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在搗蛋中度過,每段青春歲月總少不了糾團鬥毆的戲碼,

種種暗黑英雄主義般的情節,多少戲劇化著看似貧乏的求學生涯,

但顯然與自己所經歷過的那些年,是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差異。

除了偶而遞送紙條與信件,給心儀的女孩之外,

國,高中的日子,每天不過就是與漫天飛舞的考卷為伍,周而復始的平凡復刻著而已,

根本不存在諸如打群架,算計老師,霸凌同學等情事發生。

其次,基於對公民社會的關懷,他慣以將若干當前的社會關注議題,

若有似無的嵌入至情節當中,讓故事更富有公民論壇層次的哲思。

但在輕鬆校園喜劇風格的框架下,類似的社會議題探究,往往僅是點到為止,

沒能像是作家東野圭吾一般,一以貫串至整部作品當中,

不免讓人徒生"就這樣子而已..."的遺憾。

立基在前述"平行時空"與"社論稀缺"的特徵下,

給予刀大作品的評價,往往歸入到惡搞笑鬧片之流,

未能從中獲得太多的感動與啟發。

 

電影敘述一群習慣了到處惡搞的高中生,

因緣際會下被交辦了關懷老人的任務,

無意間抓到了一名因養蠱而變成怪物的鬼怪,基於種種好奇心使然,

開始對該名怪物進行各種慘無人道的實驗。

然而,當怪物遭受到凌虐之際,另一名與之心靈相通的怪物姊妹,

循著線索希冀解救姊妹於水深火熱之中,

最終魔性大發,將該所高中的一干人等全數殲滅。

過程中,遭受該群高中生同夥霸凌的主角林書偉倖存下來,

在劫後餘生後,卻持續性的被其他新的同學欺負,

索性將所有同學一舉殺盡,儼然來個徹底的大逆襲。

以上,就是本片的故事架構,當中或許添加了許多豐富的小支線橋段,

但顯然卻未能彌補其在主線劇情中的貧瘠,

我更是不覺得裡頭有著太鮮明的社會議題探討在其中,

若真要說的話,也許稍稍的沾到一點校園霸凌的素材吧!

 

許多心理學家與教育學者,總是嘗試著去剖析校園霸凌的成因,

希冀透過系統化的歸因,得以理出一套預先防範的反制措施。

然而,校園霸凌的始作俑者,真的有跡可循嗎?

與其為著系統化研究的便利性,將霸凌者特徵標籤,

貼到了特定的身分群體當中(如貧窮,家暴,家族犯罪史等),

我倒覺得"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自由至上心態,

才是霸凌者所稟賦的根本特徵所在。

換言之,霸凌行徑完全可能出現在任何不特定者身上,

根本無從架構預先的防範機制。

那些以特定族群的特徵化論述,將霸凌做為系統化立論的舉措,

其實或都只不過是為了學術發表的泛泛而論罷了。

 

儘管無法從源頭對霸凌進行控管,但從電影故事當中,可以發現:

對於杜絕,其實是有曙光可依循的...

霸凌總是存有著擴散性,在層層欺壓的共犯結構下,

遭到霸凌的弱小者,總是不經意的會去霸凌更加渺小者,

一個接一個的無限迴路當中,究竟何時才能是個盡頭呢?

答案,在於"良心發現",也就是訴諸於道德的力量使然。

當被霸凌者因著恐懼情緒積壓,而驅使其欺壓另一名比自己弱小的對象時,

一方面或許獲得了恣意殺戮的抒壓快感,

但更有可能誘發的,是霸凌行徑悖離自我道德價值觀的心理折衝。

當心理衝突益發強烈,終將促使其停止霸凌舉措,

並重新檢視自己不堪境遇的由來,繼而另闢途徑的去正視問題的根本癥結,

化霸凌的戾氣為勇氣,徹底顛覆霸凌情境中,權力不對等的關係。

(如同電影中的林書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被霸凌的資優生,在恐懼情緒籠罩下,與霸凌者形成共犯結構,

 起初凌虐怪物純然基於發洩,希冀從欺負弱小者的行為間,

 使自己的壓力獲得宣洩的窗口。

 但隨著同伴誇張行徑遽增,開始衝擊其道德價值觀的當口,

 一種保護怪物的生存權,鼓起勇氣對抗霸凌集團的想法,

 也就在腦海中迸發開來...)

  

可惜的是,我們現下的道德教育,只能說是充滿著大大的無力感...

過去,"公民與道德"的課程曾經肩負著如是的道德教化責任,

怎奈在黨國威權體制的結構下,公民與道德教育,

搞成了為獨裁者胭脂抹粉的橡皮圖章,絲毫未見其教化之功能。

然而,在廢除了類似的道德教育之後,

基於"道德無法透過上課的方式來養成"之理由,從根本上放棄了教育的可能,

讓道德成為"大眾咸認為重要,但卻放著爛"的燙手山竽,

使社會集體紛紛選擇了以沉默般視而不見的鴕鳥心態因應。

不僅僅是霸凌,端看近年來我國所發生的駭人社會事件當中,

有多少是在道德良序的社會所可以避免的呢?

當一個社會朝去道德化的趨向發展,無形之中,

衍生的風險驟增,也正迅速的朝著我們襲來...

 

(竭誠歡迎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電影的二三事!)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