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著科技藝術感的電影,儘管未能全然釐清箇中人物的設定,

但究其所欲表達的意念而言,約略還是能夠掌握其立意。

就我個人的解讀,故事係由三個人物(瑪約莉,及其女兒和女婿)所建構的故事穿插組成,

敘述在未來的世界中,可以透過電腦編碼的技術,將罹患阿茲海默症(抑或是失憶症)患者的的記憶,

經由重新組合的方式,呈現出具體的人形影像,以該影像和患者進行面對面交談,

據此減緩患者的失憶速度,甚或期待著能夠萃發更深層的記憶回歸效果。

 

然而,經由電影中三個案例的操作中發現:

電腦編碼若由患者自己設定,患者僅會就自己僅存印象中美好的人事物進行設定,

是故即便與虛擬影像間有著再深層的對話,

終究也只是加深僅剩的記憶,無法再讓記憶能力有所賦歸,

性質上,頗類似於自己照著鏡子說話的樣態。

而如果由患者的家人來設定,為了不使患者再一次陷入到抑鬱的情緒中,

泰半也都會選擇以隱惡揚善的作法,過濾掉其人生命中的黑暗面,

但這同樣讓患者的記憶流於虛假,並非完整的在回顧過往歲月。

總之不論怎麼樣的設定,這項技術所帶來的,

都是片段式的去建構失憶症患者的記憶,而非使之憶及自己曾走過的完整人生。

 

然而,記憶的非連續性,對人們而言,純粹是種悲哀麼?

就醫學上的觀點,也許是吧!

但從心理的角度析之,這或許是在美好不過的機遇了!

人生總有些不完美,甚或有著心坎中過不去的哀戚時分,

這些足以令自我生命停滯的暗黑,多少人嘗試著驟然忘卻,始終無能如願;

而藉由失憶症的協助,恰好讓試圖遺忘的記憶付諸東流,豈不美哉!

接續的記憶重構,讓自己僅僅留存心中曾經最美好的那段時光,

或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作為,但何嘗不是最佳自我療癒的催眠療法呢?

 

做人無須太執著,有時候記憶太深刻並不見得是好事,

懂得適時的遺忘,往往才是直臻豁達人生的理境。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