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著美國文化的底蘊,對於各種美式笑料電影,總是不覺得特別有趣,

許多時候,反有種負面的嫌惡感,並非自己喜愛的電影類型.

然而,從自己觀賞過的美國笑料電影當中,從中多少得以分野出概略的脈絡,

並非有著黑白種族上的歧視,而是笑料確實存在著素材援引上的差異:

就白人的美式笑料而言,背景多半選擇在校園,

題材大多與青少年或大學生活相關,諸如跑趴,約會,嗑藥等面向,

笑點則泰半集中在男女間對性的懵懂無知探索上,而且也僅止於此.

然而,倘若主角為黑人的話,則除了性的笑料之外,

還加入了更多被認知為不是那麼妥適的肢體語言與粗鄙台詞,

整部電影就是不斷吵雜喧嘩的相互嗆聲,完全降低著影片的格調.

說著"降低",自己不知這算不算是一種歧視,單純只是自己觀影後的感想:

倘若這樣的電影風格,僅僅是忠實的反映著美國黑人生活下的文化習氣,

則將之評論為"低俗",抑或是"粗鄙",也許多少確實涉及歧視.

但倘若黑人的日常生活,也並非呈現如此的樣貌,

則問題的癥結點,便回到電影的製作本身,何以屢屢將黑人的笑料,發揮得如此不堪呢?

到底是發揚文化?還是刻意醜化呢?令人不解...

 

電影敘述一名在媒體事業上小有成就的黑人明星,

在難得獲邀參與電影頒獎典禮的機會下,

希冀邀請昔日的閨密一同前往度假,以便重溫昔日的姊妹情.

期間,發生與其搭檔.同為明星丈夫出軌的醜聞,閨密們忿忿不平的希冀為其討回公道,

但其卻為了營造夫妻恩愛的形象,選擇息事寧人,繼續當個模範夫妻,以獲取產品的代言.

這讓閨密們無法諒解,認為她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好姊妹,於是彼此選擇決裂.

最終,在重新回顧往昔歲月之後,才讓她彷若大夢初醒,

毅然決然的和丈夫撕破臉,選擇回歸本真做自己.

劇情很老套,若不知這是獨立的電影,

一時間還以為是類似"驚聲尖笑"系列的嘲諷笑料片呢!

 

從故事當中,點出了當代一個重要的現象:

網路時代下的網紅,經常有夫妻或男女朋友連袂經營的情況,

也就是透過向粉絲們分享自己恩愛的生活札記,來獲取當中龐大的代言商機.

但弔詭的是,當兩人的經營形成一種品牌,則愛的主客關係也就此易位,

形成原初的相愛已非主體,而是因著各種商業因素,才促使得他們不得不營造出相愛的假象.

一旦當事人在主從關係中有所迷惘,則愛情也就無法再如同當初般的純粹,

即便已經不再相愛,早已形同陌路,也得為了金錢的因素,做個貌合神離的恩愛伴侶.

期欲從這樣的資本邏輯中走出,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存有著恐將一無所有的認知與勇氣.

 

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儘管大眾傳播將純粹的愛情商業化,固著化,

但真要毅然的脫離,或也並沒有想像般困難,需要的是成功的行銷文案.

有時候您或會覺得行銷這玩意很奇妙,

往往不按牌理出牌的下場,多半反而能夠收到廣泛傳播的神奇功效.

諸如電影中的案例:

@產品發表會遭人刻意鬧場,結果卻意外引來鎂光燈的關注與聚焦,讓投資人笑得合不攏嘴.

@以恩愛夫妻生活做為訴求主題的演說,最終成為夫妻分手的聲明會,

   結果非但獲得了滿場的掌聲,也因著主角展現出堅毅的時代新女性的形象,

   反吸引了更為廣大的單身女性市場,讓投資者有了更大的利基.

這就是當代行銷奧妙之處,只要懂得隨機應變,

永遠都能夠有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逆轉勝機會,想來都覺得有趣.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