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著每個人心中總難免存有著無法抹滅的心痛記憶吧!

引致於藝文界在針對記憶題材的探討上,屢屢出現將之提存銷毀的情景產生.

之前較為經典的作品,有中國的"記憶大師"(Battle of Memories),

日韓合作的"記憶謎圖:腦戰120小時"(Genome Hazard),

以及東野圭吾的小說"平行世界的愛情故事"(Parallel World・Love Story).

試著歸納這些創作故事,幾乎盡皆都有著共通情節,那就是在記憶憑藉著某種機制提存重組後,

往往出現記憶紊亂,甚至於出現記憶不連貫所導致雙重世界軌跡的現象,

總之都是一種看似正向幸福,實則陷入更大生存災難的危機.

  

本片特別找來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飾演"小惡魔"的彼德汀克萊傑(Peter Dinklage)擔綱演出,

不知有無特別用意,但大抵上仍以"記憶得以提存與銷毀,藉以重組記憶"的基調,

作為接續著故事發想與演繹的根本假定.

然較為有趣的是,本片進一步希冀探討的,是記憶與人之間,"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論證:

電影中研發記憶回溯機的科學家,向來認為人是由一段段的記憶所構成,

因此,從學理上而言,只要發生過的記憶能夠重組,定義上就等同於穿越時空去改變歷史.

因為對個人而言,個人留存的記憶就是歷史,

一旦腦海中的記憶能夠修正,則與駕駛著時光機,大費周章的超越光速去扭轉歷史,

不是具有同等的意涵麼?

當然,科學家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突發狂想,乃截因於摯愛女兒因交通意外而身故,

所造成的悲慟記憶,始終揮之不去,因此才冀望著重組記憶的技術,

將此段記憶抹去,使腦海中彷彿未曾發生過該憾事一般.

 

或只能說,發想極好,但就記憶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以民主政治立論當中的"全意志"(general will)作為對比,應可做個清晰的界定:

"全意志"從表象上解讀,就是彙整公民意見的結果,但事實上在政治哲學的解釋當中,

其係以高於公民個別意見綜整的結果,而是以眾公民意志為基礎,但卻有著形而上的位階.

也就是說,縱使全意志是由公民意見所創造出來,用以表達集體意志的產出,

但就其本身而言,卻存在著某種自發性的主動,有著獨立的判準存在.

一如記憶與人的關係,即便循著科學家的假設:人是由記憶所構成,

但將所有記憶彙整之後,並不等同於其人,僅能說其框定著人的生命軌跡,

然在軌跡之中,人依舊擁有著獨立的主動權,進行無所拘束的選擇,

這一份形而上的要素,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魂"吧!

基此,不要說記憶重組存在著記憶不連續的疑慮,既便能夠重構成連貫的軌跡,

恐也將與自我靈魂層面的意識有所扞格,以致出現思緒與行為間的矛盾,

終究也不過就是自取滅亡罷了.

  

電影當中,另一個值得提出來揶揄的情節,是關於記憶重現的副作用:

記憶回溯機器的一名受測者,因著槍傷導致失憶,本已忘記摯愛女友被槍擊身亡的事實,

但卻在記憶重組的過程中,出了某種非操作性的失誤,

使其每日不斷地浮現該段不堪回首的記憶,引致於陷入痛苦難熬的境遇中.

這不禁使我想起當代Facebook的"動態貼文回溯功能":

臉書在每日皆會提供個人過往於當日所撰寫的動態貼文回顧,

以便於讓個人增加發想的素材,便藉此得以了解在過去的今天,自己做過些甚麼事.

但無奈的是,並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值得分享,以及願意再次憶起的美好,

當該功能推出之後,不少人皆公開的大聲疾呼,希冀臉書官方能夠取消該項設定,

截因於諸如親人過世,抑或是同前任分手等時刻,

臉書仍會原原本本的重新將其呈現在自己面前,

讓已經趨於平靜的內心,再次浮現陣陣漣漪,隱隱作痛著.

 

換言之,記憶無疑是我們生命軌跡中,不可抹去的重要元素,

欣喜的,憤怒的,哀傷的,快樂的,顯然都有其特定的意義與價值.

或許陷入到一種命定論的框架,但權衡在記憶中的得失之間,

基本上少了哪一段,人生都將不再完整.

 

延伸閱讀:

記憶大師 (Battle of Memories)--[心硯影評]--刻骨銘心的事,往往是悲喜交織的(20170530)

記憶謎圖:腦戰120小時 (Genome Hazard)--[心硯影評]--中國"記憶大師"的發想源起?(20170822)

平行世界的愛情故事-東野圭吾--[心硯書評]--謊言說了一百遍,自己都信以為真了(20170708)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