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先說在前頭,這部片,其實我想自己是沒看懂的...

但話說回來,本片是否真有其既定的核心價值指涉,

抑或純粹直臻純藝術電影的化境,早已超越所謂劇情的層次,

懂不懂不再是重點,才欣賞才是行家的門道.

坦白說,都是個大大的問號.

然而,既然本片被譽為是2016年中國的十大佳片之一,

相信還是有其耐人尋味的特點值得作為討論的素材吧!

 

一般而言,不知大家是否會和我一樣,

當自己觀賞著摸不清頭緒的電影時,反會陷入到一種鑽牛角尖的情境,

直覺的認為,該劇作的必然有著寓意深長的意涵,

於是乎,故事中的每個情節,每個橋段,即便僅僅是過場的畫面,

也可能被拿來做為解讀整部電影的關鍵要素.

越是看不懂,反而越會在細節上斟酌,覺得魔鬼就藏在細節中,

或以為只要洞悉了箇中的諦義,便得以串起整部電影的意涵.

如此的思維,看來弔詭,然卻可能在錯解的彙集當中,

切實的拼湊出電影所期欲演繹的本真.

就本片為例,我個人以為,當中最關鍵的核心橋段,

係接續著小六演出"風花雪月",那段男女主角討論毒藥放置當下的表情戲:

女主角認為,放毒藥的時候,哪能是畏畏縮縮的態度,記是要毒死元配帶小三走,

自己下意識就該認為是在做對的事,既然認為自己是對的,哪會有所畏懼呢?

但當男主角按此演出後,導演卻予以糾正,認為男主角該表現出躊躇難定的感覺,

畢竟在元配與小三之間,始終都還是難以抉擇的天人交戰,該表現出選擇的痛苦.

最終男主角在兩方意見的引導中,彷彿有些迷惘,選擇回家思考一番再決定.

這個橋段,有著甚麼樣的啟發呢?

倘若民初日軍佔領上海的時代背景是個舞台,

則電影中的每個人物,要怎麼去詮釋自己的角色,

無疑都將決定著這齣戲該如何演下去,以及呈現出甚麼樣的風貌.

端看著電影剪輯運用了時序交錯的兼敘法,

便得以約略的猜想到,劇組們期欲透過對比的手法,

讓個人抉擇下的結果,以強烈對比的型態加以呈現,

誘發影迷發想著另種可能:

另種抉擇之下,是否有截然不同演繹軌跡的可能.

就拿角色最鮮明的"渡部"(淺野忠信)為例:

假若當初沒有一時的色慾薰心,將小六(章子怡)作為自己的禁臠,

則彼此的恩怨是否就不會這般不共戴天?

又在禁臠做為性奴的過程中,渡部或在交歡當中,錯解了彼此的情意,

誤以為彼此因性而成愛,故本該殺了小六的他,卻選擇手下留情,

種下最終命喪其手的遠因...

如果當初就毫不留情的幹掉她,也許一切會有所不同吧!

 

這或許就是人生的必經歷程吧!

在既定的道路上,不時的涉入到情愛,道義,以及恩怨的抉擇中,

使得我們不斷的去改變既定的道路,迎向著未知的下一刻.

當我們走到了盡頭,回顧這一路走來的軌跡,

或不免會存有著宛若觀影一般的回溯想法,

認為當時如果做了其他的選擇,則結果是否會更美好.

但那終究僅僅是理性的假設,

而人是感性的動物,卻是不爭的事實,

因而即便能夠回到過去,在當下的七情六慾驅使下,

選擇的結果,相信還是一如既往,不會有所更易,

某種程度,這就是所謂的"命中註定"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