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控設備日新月異的時代,"全面監視"準警察國家體系的正確與否,

一直是科幻電影取材的重點之一,印象最深刻的,

就屬"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與"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尤其在"關鍵報告"中,因著國家掌控每個個人的生物辨識資訊,

逼使得阿湯哥在逃亡期間,為了逃避追捕,只能藉由換眼來躲避查緝,

更令人對於類似的全員監控社會,直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進階到數位時代,與前述以監視器建構出來的安全監控體系相仿,

在網路所串連堆砌的虛擬世界中,事實上幾家大型的電腦網路企業,

其實也正如法泡製的,時時刻刻的在蒐集網友們的各種資訊,

以利建構出時下最夯的大數據資料庫,繼而作為商業與研究之用.

舉幾個最常見,大家都頗為熟悉的例子:

@您是否曾經在Facebook社群網站中,找到久未連絡的朋友呢?

   甚或在FB的建議友人名單中,所出現的人選,還真的多是自己認識的人.

   臉書是怎麼辦到的呢?

   事實上,除了實名制之外,透過掃描您的註冊信箱,您的通訊錄等等資訊,

   比對其註冊會員的資料庫,通常變得迅速的彙整出您認識的人.

@每當我們想著購買某件商品時,或總難免想要得知網友對其評價如何,

   於是上網搜尋之後,得到了期欲獲得的資訊,但奇妙的事情也從此展開.

   您開始會不經意地發現,每回看到網頁的側欄廣告中,

   總會出現該項商品的廣告資訊,一而再,再而三的讓您生火,

   使得原初持平的購買慾,頓時被撩起,最終點選廣告頁面,即刻下單購買.

   若您據此以為網站怎麼像個心理醫師般的,看穿自己的渴望,那可就錯了,

   關鍵就在於您搜尋的當下,搜尋引擎即掌握了您的需求,

   開始比對自己的客戶端,是否有類似的商品廣告,

   繼而推送至您所瀏覽的網頁當中,讓您在不斷被催眠下選擇購買行為.

@或許您會感到不解,究竟自己的個資,再哪個環節當中被收集呢?

   除了表明的註冊資料填寫外,猶記得在幾年前,微軟曾設計一套趣味軟體,

   能夠在拍下您的照片後,告知您電腦判斷的實際年齡為何.

   當時該軟體立刻在社群網站中蔚為風潮,起碼有上億人玩過該項軟體,

   但事後證實那是微軟的一項實驗,目的在於測試其臉部辨識系統.

   試想:倘若當時這些拍下的照片全被儲存,

   豈不等同於不費吹灰之力的,就蒐集到廣大網友們的個資麼?

   其他諸如網站上的各種小遊戲,心理測驗等,無一不是某種個資收集的渠道.

坦白說,本片電影名稱"Circle",亦即片中科技公司的名字,

您不覺得與網路巨擘"google"的發音頗為相似麼?

顯然,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擺明了是對於google所秉持的"開放民主"信念,

發起了最深沉的控訴與反思.

或許在彙整所有人類的資訊後,再將其原始碼完全無私的公開,

讓每個個人皆可作為一名監督者,以防止社會或國家任何腐敗的情事發生.

但顯然當中存在著一個思維上的盲點:

"民主需要透明以防止腐化,但人性的自私卻不會因著開放而變更"

當兩者的初衷,出現相互扞格的情況...矛盾,也就由此而生!

換言之,即便我們當下營造出完全開放的全觀式社會,

人們的一切作為與思緒,皆攤開在陽光下,可以為眾人所搜尋.

但這等違反人性自私,渴望留有秘密以藏私的情況下,

透明機制將流於形式,底下所從事的黑箱勾當,或是更為醜陋的存在著.

以電影為例,即便主角全天候開視訊供大眾窺視,

但當其想著說心底話的時候,不就是藉由上洗手間的三分鐘空窗期,

將所欲表達的真實意念,一股腦的向摯友坦承麼?

這"上洗手間"的時間,不就正是透明機制的盲點麼?

只要人類始終都存有自私的心態,

則所謂透明機制的建構,便永遠只會是海市蜃樓般的虛幻.

 

您真以為那些創造大數據的科技巨擘們,

自己真喜歡身處在開放資訊的空間下嗎?

我經常喜歡舉的例子,是去看看報章雜誌中,

那些仰靠著科技業發達的大老闆們,

掙到了富可敵國的財富後,都在做些甚麼呢?

很顯然的,不是整天守在電腦前面,也並非無時無刻的滑手機,

大多見到的情況,是大老闆們喜歡買塊田地,抑或開起農場,

儘可能的遠離3C的喧擾,去享受大自然的純真,並且大讚"這才是人生".

對比著他們在其科技產品中所設計的Slogan,

竭盡所能的要大眾沉溺在網路所建構的虛擬世界中.

兩相比較,不覺得超級諷刺麼?

自己都不想要的玩意,卻要努力的向大眾推銷,

這就是人性最自私,最醜陋的呈現.

 

不論科技如何扭轉世界,

即便到了大數據得以完全界定人類所有行為的階段,

我們始終都必須記住的,

是千萬不要把人性的最終詮釋權,給拱手相讓才好.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