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乃真實故事改編,講述日本神秘人氣天團GReeeeN的誕生歷程,

之所以神秘的緣由,在於其成員皆具有執業牙醫身分,

礙於法令與不影響其醫事工作,選擇以發聲不露臉的方式,

將最佳的創作曲目呈現給閱聽大眾.

站在教育與勵志的角度解析本片,真該起立鼓掌,給予最高的評價,

其可說是將悖離長輩期待,依循自我夢想前進,

築夢踏實的青春期叛逆心聲,發揮得淋漓盡致.

因著最終的美夢成真,更使得整個故事,

儼然就是時下"人生勝利組"的復刻典範.

但或也正是因為太過於完美無瑕,反讓人深覺得有那麼點不真實,

儘管它的的確確是現實中發生的故事,但仍坐實了一種特例的感受,

放眼古往今來,多少築夢故事當中,有幾個GReeeeN產出呢?

 

每每提到所謂的"築夢",總令人有著深沉的感慨,

經過青春叛逆期的成長後,我逐漸的對該議題有所體悟:

對於未來的憧憬,往往建基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路中,

一種是父母的期待,也就是父母希望您將來可以做甚麼.

這種期待往往帶有著高標準,甚至高過自己天賦所得以觸及的高度,

因而會使自己在努力達到該目標的過程中,經歷種種的痛苦磨難.

在陷入到高壓的成長氛圍當中,為求情緒的抒發與宣洩,

很自然的,自己將轉而走向另一條人生路徑,

也就是所謂"個人內心真正想做的事".

然而,很弔詭的是,這另條路徑,往往顯現出較為低度的競爭性,

相對的壓力也來得較小,符合著期欲抒壓的目的,

看似是條相對可以活得較為快樂的路程.

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人生路徑的高壓與否,

其實並不是父母所決定的,也不是父母強加諸給我們的,

那是集體社會所帶給我們的價值觀所致.

以電影為例,唸醫學系比玩音樂來得有前途,

那並非其父親單方面的認知,而是這社會集體運作下的價值觀使然,

甚或那本身確實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

畢竟,少見有醫生窮途潦倒的,但音樂玩到最後庸庸碌碌者,卻大有人在.

易言之,長輩們的期許,往往只是傳遞一份過來人的經驗談,

單單只是因為那份經驗談過於真實,過於怵目驚心,

才讓晚輩將之視為一種壓力,而打從心底的與之抗拒.

相反的,話又說回來,您真的認為自己所選的,

那條合乎自己夢想的路徑,壓力真會比較小?成長真能夠更為快意嗎?

顯然,那絕對也是一種未看清楚現實的謬誤.

援引電影的情節,一心想走音樂路的哥哥Jin,

在接獲唱片公司邀約後喜出望外,認為自己終於可以朝夢想邁進,

但在錄製音樂的過程中,製作人基於其對市場屬性的認知,

對Jin創作的音樂百般挑剔,最終讓Jin不得不放棄自己創作的原則,

而進一步去服膺所謂的音樂市場法則,同樣讓自己陷入到痛苦的境遇.

易言之,自我夢想的道路,或許存有著較低強度的競爭性,

但同樣的,欲想達到顛峰,出類拔萃的層次,

箇中所必須付出的努力,以及遵循著社會集體認同下的價值觀,

其實同樣也是缺一不可的...是故,就結果論,有差別嗎?

若單純為了逃避社會競爭之故,

而違逆著長輩殷殷教誨的期待,事實上實非明智之舉吧!

 

最終,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吧!

當初在父母的期盼下,高中選擇了理組,

大學就讀了電機系,現下看來是個不錯的職涯選擇.

然因著對社會與政治的濃郁興趣,

研究所決定改弦易幟,改唸政治,最終一路還取得博士學位.

畢了業,這下可好了,教職在少子化縮編的情況下,根本是緣木求魚,

要不是恰好在因緣際會下,

進入到公務機關任事(其實也不過就是個"臨時工"),

說真的,還真不知道要做些甚麼工作比較好,

甚或業界工作也根本不需要政治相關專業的人士.

回過頭來,難免不時想著:

如果當初繼續在電機的領域中鑽研,現在的職涯發展會否更為順遂呢?

我不知道,但只能說可能性很大,至少較有錢途會是肯定的吧!

但我不會後悔,因為這條路終究還是我自己鍾愛,自己選擇的,

即便再坎坷,還是得樂觀進取的走下去吧!

 

我永遠記得當初告訴一位通識教授,自己想從電機轉到政治的決定,

他問了我理由,我告訴他:

"我喜歡沒有標準答案的論辯,而非單一解答的計算."

他聽了之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其實,社會學科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自由,

  當中依舊有許多準標準答案的規範."

當時並不以為意,但真踏進了政治的領域之後,

從撰寫的格式到內容的體例,確實,思路或許較寬廣,

但基本的同一規範,事實上和理科的標準答案,本質上並無差異.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音樂或藝術創作一般,

總是以為發想可以無限寬廣,但不要忘了,這是個群體社會,

只要集體價值仍然主宰著社會脈動,則許多咸被視之為窠臼的規範,

也將毫不留情的枷鎖在你我心之所向的夢想當中,絲毫沒有掙脫的可能.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