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領導人-立體書.jpg

"胡蘿蔔加棒子(Carrot and Stick)"的經典治理基調,還有沒有新的可能?

這個疑惑,相信是許多當代經營者心中共同希冀待解與尋找的解答.

 

諸如"胡蘿蔔加棒子"式的管理策略,過去咸被認為是一種獨裁者的懷柔政策:

給予獎賞機會的同時,會施與等同的懲罰機制,

藉由"恩威並施"的手段,達到管理者政策貫徹執行的目標.

然而,該立論成功的關鍵,乃寄之於一種上對下,主對僕的基礎上,

換言之,其管理者必須稟賦著"朕不給,你不能要"般的威嚴,

才足以徹底的去落實"胡蘿蔔加大棒"的同時施與.

然而,多少與社會邁入民主化與透明化的進程相關,

在訴求於人權對等,強調者職場權利的當下,

管理者哪還有當皇帝般絕對宰制的可能?

是故,您或會開始察覺到:

過去被奉為領導圭臬的"胡蘿蔔加大棒",正逐步的邁向失靈的境地,

現今多數的施行情境,是:

"胡蘿蔔,怎麼給都不夠,因著人性的不滿足,要了還會再要更多..."

"棒子,敲了多少次都無用,反而徒增管理者與下屬間的對立態勢..."

顯然的,在威權統治意識褪去的當下,基於個人自主意識的提升,

希冀再透過以往那種訴諸於"形而外"恐懼(棒子)與誘因(胡蘿蔔)的管理方式,

已然不再有效,有尋找與闢立新典範的必要性.

在此當口,很榮幸的接獲"格子外面文化出版社"的邀約,

推薦了"心型領導人:一位神祕校工如何改變一支球隊"一書,

閱讀的過程中,對於以上的疑惑,

所謂尋找新的管理典範,始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

該新的典範,就是所謂的"心領導".

 

從書名看來,本書似乎是那種坊間多到爆的管理勵志書籍,

也許陳列在書局當中,單看書名,您或許根本沒有拿起來翻閱的誘因,

但倘若如此,顯然就可能錯過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儘管本質上,書中談的是領導統御,是人際往來之道,

然而,其卻是透過故事,以明快的敘事手法來呈現,

當中以公司治理與球隊經營為主軸,讀來就像小說一般的輕鬆,

絲毫沒有太濃郁的"說教感",相對上是容易為讀者所接受的管理書籍.

 

進入到本題,書中所建構的新領導典範,

基本上也是立基在前述"胡蘿蔔與棒子"的基礎,

但在其上添加了最核心的元素--"心",一切,也就截然不同.

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成就"胡蘿蔔與棒子"管理模式的因子:

"胡蘿蔔",代表著給予利益,使其著眼在利益追逐的前提,付出自己的努力;

"棒子",象徵施加威嚴,使其畏懼受到責難,而有所忌憚式的遵守規約.

某種程度內,如此恩威並施的作為,是有其具體成效的,

否則書中經營公司的格蘭,也就不會藉此管理模式而大發利市.

然而,當其超越了人性所得以承受,自約的層次,

利益追逐會轉變為貪得無厭,箇中所必須給予的獎賞將不再有極限...

服膺恐懼則將轉化為負面抗拒,誘發出對抗領導者的怨念將足以顛覆既有成果...

若領導者未能及時體察,徒然以為相同管理模式得以持續援引,

將會走向如同洛卡教練與格蘭一般,守不住既有的管理績效.

 

那麼,該如何扭轉頹勢呢?關鍵...便在於注入"心"的元素,

在書中故事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心"的作用也逐步的發酵:

"胡蘿蔔"加入了"心"的元素,則利益追尋不再僅僅是滿足個人的慾望,

而是會希冀將利益的追求,建基在提升自己所在乎的人事物之上.

那種感覺,就像家庭間的成員關係一般,

長輩在外打拼工作,鮮少僅僅是為了個人物慾上的滿足,

更多的,是期待著透過累積財富的方式,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

那是一種本於"關懷"的利益追求,是有限度,有明確目的性的,

所有的指涉,皆在於週遭整體幸福感的提升,

一旦抽離了所在乎的人事物,一旦逐利反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的漠離,

則利益頓時將成為一種"空"的概念,不再有任何實質意義.

其次,"棒子"加入了"心"的元素,則服從命令也不會再是循著畏懼的途徑發展,

而是因著領導者透過體察部屬的心情,以類似於家父長的心態,

因材施教式的疏通各自的情緒,藉以贏得屬下的認同,而甘願為其效犬馬之勞.

一如台灣俗話常說的"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相仿,

"棒子"的本質不在予懲處,而是貴在教導,重在關心,

惟有領導者真正在乎著下屬的點點滴滴,則棒子才不會流於謾罵與濫打,

而是確確實實的打進他們的心坎裡,那才真有價值.

綜言之,一字寄之曰"心",

當領導者願意用心關照部屬,又部屬懂得從心追逐榮辱與共的利益,

則不敗的管理公式,也才有建構完成的一刻.

當然囉!故事發想是何其美好,就像是在述說著英雄蛻變的過程一般,

然而,基於個人的主觀意識,本書中有幾個面向,自己還是有所意見期欲抒發:

首先,書中不斷的提及"主耶穌"的訓示,某種程度會令人誤解為傳教的刊物,

自己向來是無神論者,因而對於當中諸多提及神諭的章節,相對是較為無感的.

然而,我個人倒覺得本書其實並不需要藉由宗教的色彩作為引子,

畢竟當中所提及的耶穌特質,事實上與一名用心領導的管理者,是高度重合的存在著.

耶穌身先士卒的願意為信眾付諸生命,透過這種無私奉獻的愛,

去感化信眾,使其願意打從心底的服膺祂的領導,

與"心"領導中,下屬發自內心的跟隨,本質上是相仿的.

又耶穌所欲傳遞的"神愛世人","信望愛"的理念,

呼籲世人用追求希望與愛來豐富兄弟姊妹們的人生,轉化對於幸福的定義與價值感,

與"心"領導中,整個團隊始懂得提升整體的榮辱與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換言之,本書所期欲傳達的理念,事實上是無須透過宗教的方式來進行傳遞,

更況自我框限了宗教派別之後,反容易流於教條式的言談,

而不易為其他宗教所輕易接受,失去了廣泛傳遞信念的初衷.

 

其次,儘管書中強調著形而上的心靈層次,但從故事的發展解析,

當中還是免不了"以既有的成功意象,來包裹論述基調"的流弊,

也就是"心領導"所欲達成的結果,最終還是回到了普羅社會印象中的成功要件.

諸如書中,當洛卡教練開始轉變其執教的態度後,

球隊立刻過關斬將,關關難過關關過,據此來證明"心領導"是有具體成效的,

始終還是將成敗與否,導入了輸贏之間的概念.

又如看似一介平凡的靈魂人物--校工阿祖,最終真實身分居然是了不起的企業家,

這又在在的陷入到典型成功論的基調中,

好似一定得曾經有過甚麼樣的成就,其立論才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不認為如此,總覺得方法與結果之間,是可以截然分立的:

若方法是種真理,則循著真理走下去,遑論結果被認知為是成或敗,

基本上都該是正確的理路吧!

 

再次,談到阿祖所兼具的雙重角色,校工與企業家的對比,

故事自然希冀突顯其體悟到家庭與健康等金錢之外層面的重要性,

因此選擇在攀上事業高峰之際,急流勇退,淡泊名利的擔任校工.

但矛盾的是,倘若"心領導"得以奏效,則應能夠使其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則繼續待在企業界打拼,並將努力的成果,一如耶穌般的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世人,

將自己廣澤愛民的能量發揮至極致,不是比擔任校工還要來得更有意義麼?

換言之,從社會集體利益極大化的角度析之,

適才適所,將合適的人擺在適合的位子,才能夠達致真善美的理境,

徒然以修行式的淡泊,糟蹋了上天所給予的天賦與使命,似乎也是可惜了吧!

 

最後,我認為"心領導"有其根本的適用範疇,

其對於從A進展至A+的經營進程,將可起到最佳的成效.

如同書中故事所設定的,洛卡教練所帶領的騎士隊,本來就是戰無不勝的強隊,

陣中的大衛與白雷等人,本來就是明星級的球員,

僅僅因著個人因素的緣故,宛若有種心魔擋在跟前,才暫時影響球技的發揮.

換言之,當騎士隊適時的導入了"心領導"觀念,改變了教練與隊員之間的既有價值觀,

始讓他們脫胎換骨,進階成為奪冠的大熱門...但前提是,騎士隊本來就不弱.

顯然,如何讓優質成為資優,仰賴於開導式的心領導,

至於從平凡到優質的途徑,則來是端賴於不斷的人才培訓方能達致,

這或許是在釐清領導方式的適用性上,所值得注意的面向.

經過以上介紹,也許會認為本書又是一本老生常談的著作,

從當中所點出的諸種論點看來,或許是吧!

但其藉由球隊經營的故事,娓娓道出漸層式的心靈發現之旅,

實際上還是頗富有閱讀的樂趣在其中.

更況,老生常談有時是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在閱讀著每一章節,講述著諸種價值觀轉變的當下,

自己總會不免的觀照著一路走來的人生歷程,

端看在過程中,是否陷入在表象事物的追逐,而忘卻了最根本的底心,

現實與理論的激盪之後,面對未來,將更有信心的走在正確的理路上.

謹將本書推薦給希冀昇華人生的愛書之人.

 

心型領導人-封面+書腰.jpg 

書名: 心型領導人(Lead For God's Sake):一位神秘校工如何改變一支球隊

作者: 托德.康威爾 (Todd G. Gongwer)

譯者: 黃大業

出版社: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