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入選2017柏林影展主競賽,女主角金敏喜藉由本片奪下南韓第一座柏林影后,

堪稱是繼"下女的誘惑"後,個人演藝生涯的另個高峰,

電影以女演員和導演的婚外戀曲為主軸,聚焦於男女情感問題的深層探究.

說是"深層"一點都不為過,情節當中完全不露表象的情慾鏡頭與激情戲碼,

相反的,藉由幾場人物之間的對話,以及女主角個人沉思的獨角戲,

勾勒出幾乎不著邊際的戀曲,相信這或也是備受影界青睞的主因,

顯然的,其將典型的情愛糾葛戲碼,完美的朝內心戲的成分做了詮釋.

又金敏喜得以獲獎,或也不讓人意外,因著吃重的獨白角色設定,

給予其極大的揮灑空間,搭配其精湛的演技,影后當屬實至名歸.

(不過...當然囉!向來歐洲影展的獲獎片,與自己總是不對tone,本片亦無意外,

 儘管拍出難得高意境的情慾電影,但過於緩慢的節奏,以及漫無高潮迭起的情節,

 難免令人在觀影中分心,甚至出現恍神的情況...)

 

愛情前置的資格是甚麼?

愛情背後的代價又是何屬?

乃本片所期欲點出的兩個重要命題:

當劇中女主角因不倫戀而引來友人的側目與微詞之際,

她個人不禁反思,並理直氣壯的道出:

愛一個人的資格是甚麼?甚麼條件之下,才符合了被愛的資格?

帥氣,美艷,氣質,身材,財富,未婚...種種條件或皆有之,

但那都僅僅是世俗框架下,所引領著人們去愛的諸種制約式的條件,

若愛情存在著審度的抉擇,某種程度,象徵著一種虛假,而非源自於內心的純粹.

愛情本身的純粹,端賴於邂逅當下的悸動,在乎的是直覺所牽引的執念,

慾望的存在,沒有,也不該有善惡對錯之別,

之所以引來種種非議,乃多重人際框架附加於其上所引致.

那種以匹配觀,以條件論來詮釋愛情,自認為懂得愛情的人,

本質上,才是真真正正踐踏著愛情意涵的無知者.

其次,愛情難道真的都不需要付出代價麼?

援引劇中的婚外情為例,在無涉世俗道德與違法疑慮的情況下,

外遇中的男女,心下都盡是激情交合過程中的歡愉感受而已麼?

相信在多數人的眼界中,或許如此,總以為那是一種偷歡的僥倖心態,

畢竟,"偷吃而沒有被舉發",何等的幸運阿!

然對於沉浸在愛火的當事人而言,其心境卻絕非如此:

得失之間,本就是同生同滅,

在享受著胴體交歡的極樂中,或同時伴隨著萬劫不復的愧疚,

被深沉的道德感追殺,抑或是顛覆著個人所秉持的守則,

對價抵充之後,您說真的快樂嗎?坦白說,我自己也迷惘了...

一如劇末男主角(導演)的懺情告白,

誠然與其眼中最優秀的女演員譜出戀曲,是今生最美妙的偶遇,

但據此所付出的代價,使其喪失了對演員的鑑賞度,也不再存有對戲劇的縱橫才氣,

這種種引致懊惱的副作用,不就是愛的代價麼?

 

愛情的心不設防,愛情的沉痛代價,

屢屢讓有愛的戀人們,陷入到了無從跳脫的漩渦中,

週而復始的,沉浸在感動與愧疚的交疊之間.

如果愛情的代價,是如此痛苦的存在,為何要愛呢?

又倘若心之所項才是愛情的純粹,

則當悸動來臨之際,有甚麼理由去拘謹我們放肆的去逐愛呢?

愛與不愛,或許一如片名般,惟有獨處在寂靜的海岸,

觀照底心波瀾激盪下的漣漪,才有解答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