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曼詮釋美國第一夫人的典範--賈桂琳,是本片普遍矚目的焦點,

畢竟要將如此深植人心的形象,重新完美演繹,基本上並不容易.

電影採用了與"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相仿的穿插手法,

將主角心拍攝的影像,鑲嵌於經典的歷史畫面當中,

甚或裏頭賈姬在介紹白宮內部格局的聲音,我個人覺得甚至可能是原音重現.

如此虛實交錯的敘事,讓本片更具有歷史層次上的格局.

然而,或許也正是歷史色彩太過濃郁,整部電影其實有點沉悶,

搭配上主角賈姬所呈現出來的陰鬱,觀影過程幾度讓自己提不起勁...

 

電影主要從賈姬與從事撰寫傳記記者的對話間開始,

在賈姬回想起甘迺迪總統遭刺殺當下,直至安排國喪出殯典禮的期間,

其所感受到周遭的各種壓力,以及人情間的冷暖.

從中得以窺見身為一位第一夫人,

往往必須在心之所向,以及國家大義之間,有所折衝與抉擇,

任何事都不再可能是理所當然,這或是就是身為公眾人物的另種宿命.

儘管如此,真相是一回事,然筆鋒下的文字傳記,卻得以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格局;

從其與記者的談話中,幾度以須代實的修正故事情境,

甚或記者採訪完畢後,乾脆不假他人之手,自己著手修正訪談稿看來,

都呼應著她向神父所告解的經典對白:

"民眾相信傳記上的人物,往往比真實還要來得更真..."

究竟人們心目中時代女性典範的賈姬,

是毫無保留的真實呢?

抑或只是她想讓人民以為那是真實的真實?

我想,這也許就是中文片當中,所謂的"秘密"所在吧!

(本來以為秘密是她與小甘迺迪(甘迺迪總統之弟)的浪漫情史呢...

 畢竟該傳言在美國也不是新聞,連小甘迺迪自己都承認"欣賞"賈姬)

 

當然,類似這種"用傳記來塑造名人人格"的單向式傳播,

在現下網路傳媒迅速又發達的時代,早已不可能憑此一手遮天.

觀影當下,我總不免在想:

如果賈姬是活在台灣,面對的是台灣幾近病態的媒體生態,會是個甚麼樣的光景?

可以想見的:甘迺迪總統的兩顆子彈,絕對免不了被影射為繼任者詹森的權鬥,

                而小甘迺迪對於賈姬的愛慕,在狗仔的筆下,必然淪為不倫之舉...

甚或甘迺迪總統若不是如此傳奇性的驟逝,在政敵與名嘴的潑墨洗禮之下,

相信也絕對不會有如此崇高的歷史定位吧!

這是任憑再暢銷的傳記,恐怕都無法扭轉的刻板印象...想想真是可怖...

(想想真無奈,現在想當個高風亮節的名人,也許傳奇逝去會是最佳的途徑,真悲哀)

 

最後說句題外話,電影中,看著白宮改朝換代,前任者惆悵的收拾著家當的情景,

不免讓我想起了部內同事的一段真情告白:

她曾擔任過部會首長的秘書,同樣面臨著改朝換代的情境,

當時在政權交接的期間,業務單位種種迎新棄舊,

甚至新任者未就任前就到辦公室侵門踏戶,

那些歷歷在目的不堪,迄今仍令他無法忘懷.

或許正是如此,她時時告誡自己與黨內同志,執政一定要做好,

一旦失去民心,被殘酷無情,棄之如敝屣的相待,將無可避免...

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個無形制衡的力量,某種程度是好的...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