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Inferno)為"達文西密碼"的系列作,

皆改編自丹·布朗(Dan Brown)的同名小說.

自己向來對於歷史考古素材的電影,便有著濃厚的興趣,

因而在"達文西密碼"之初,即對該系列作有所偏愛,

即便其後的"天使與魔鬼"感覺普普,對於其續作"地獄"依舊充滿著期待.

我相信這或許是多數影迷們,看待系列作的一貫態度,

也就是可能早已預期電影的評價持平,但卻依舊照常買單,

只為了滿足自我觀賞一整套系列作的慾望.

正是基於這般心態,讓許多系列作品,皆得以維持一定的票房能量,

形成"票房頗佳,但評價卻差"的雙重現象,儼然已成為系列續作的慣習.

然而,從網上各專業電影評論網析之,

"地獄"一片的評價普遍不佳,同時票房也完全不若先前兩部作品的水平,

可謂之為雙雙失利的續作.

究其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二:一是素材;二是考古純度.

 

在素材方面,早在預告片之初,便很清楚的窺見:

這是一部與環境意識型態相關的電影,果不其然的,

其影片的核心,即講述因著地球資源耗竭迅速,有志之士基於保育之故,

研發出致命毒素,目的在於讓地球人口少一半,以緩和地球衰亡的時程.

類似的故事基調,坦白說,在環境意識逐漸抬頭的當下,

已不知有多少性質雷同的電影產出,相關議題也早已不再新鮮,

引不起影迷們的觀影興致,或也是想當然爾的.

  

其二,在於考古元素的純度:

綜觀丹布朗作品改編的三部作品:

"達文西密碼"的考古色彩最為濃郁,

考究的是究竟抹大拉的瑪利亞,是否為耶穌的妻子.

這是西方宗教界一直以來的歷史論辯,也關乎著耶穌神聖性的保衛戰,

更深遠的,則是基督教當中,女性平權所具有的角色與定位翻轉,

因而解析大哉問的色彩最強,衝突點也較明確,

就是基本教義派與真相發掘者間的針鋒相對.

其次,"天使與魔鬼"則是以教宗的選舉為主軸,

電影中運用了許多宗教酷刑的教義沿革,建構出故事本身的宗教色彩,

但最終只是有心競逐教宗野心者的故弄玄虛,

坦白說與解析任何歷史公案並無關聯,著實少了些歷史考究方面的辯論.

最後,"地獄"的考古元素最為薄弱,僅僅就是一張但丁的地獄圖,

相關性也僅僅止於象徵主謀希冀在地球復刻地獄的野心,

對於其後的線索推敲,以及揭開謎底的作用,好似截然無關.

引致於電影就在虛有藍登解密的表象,在追趕跑跳碰的動作元素下告終,

儼然已經完全不再是那種辨別歷史圖騰與史證為綜的型態,

完全跳脫出達文西密碼當初所設立的考據格局,淪為一般性的動作片.

 

當然,本片也並非沒有論辯上的亮點,

故事中,主謀者最初研發病毒的用意,

在於減少地球人口,來緩和地球資源耗竭的速度,

某種程度是一種極端的環境保育者.

然而,最終或許不禁良心的譴責,而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性命,

立場上,似乎又從環境保育,回歸到了以人為本的人權派.

主謀者兩種心裡激盪的折衝當中,多少勾勒出當前保育的兩個立場:

究竟保育的最終目的,

是希望讓環境回歸自然平衡?

類似於主謀者最初的構想,為了環境,只好以滅絕人口作為手段.

還是該以人為宗,從人權保護的角度來思考呢?

也就是為了人的生存發展,環境可作相當程度的妥協.

恩...我想這兩種論述,在未來可見的數年中,或將正面對決,

屆時本片也許會被認為是個預言電影也說不定...

 

延伸閱讀:

「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電影觀後感(有雷)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