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由曾執導"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深夜前的五分鐘"

等膾炙人口電影的名導行定勳(ゆきさだ いさお)所編導.

然而,名導的光環所帶給影迷的,其實是一種觀影上的制約:

"影迷們往往觀賞一部名導所執導的作品後,

 心下總是不免想著:既是導演十年磨一劍的嘔心瀝血之作,

 其中必然有其過人之處,但可惜的是,實在是看不太懂..."

基本上,相信類似的心得,對影迷而言,應該不陌生.

但類似的心得,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的確是影迷的悟性不夠,對於影片中情節的隱喻掌握有限,

       因而與導演所欲陳述之情感,產生了認知上的落差所致,

       而這也是大家經常或說著"觀影者太淺"的緣由.

其二,檢討了影迷,那導演或編劇呢?他們都不可能出錯嗎?

       最粗淺的道理,導演與編劇也是人,而非神,是人就可能會犯錯.

       基此,即使編導的上一部電影被廣大影迷奉為神作,

       也絕不代表著,他下一部電影依舊會是神作,

       只能說是神作的機率較高而已.

       換言之,每一部電影,或都該獨立視之,

       而非以導演的威名做刻板印象的投射,

       畢竟那相當程度的,會陷入一種評析上的制約情結.

 

 

之所以會有此之感,截因於在看過本片之後,

可觀賞度頗高,故事架構也佳,唯實在參不透箇中的意涵為何.

google一下眾家影評,幾乎每個人皆提及行定勋的威名,

但對於電影本身,卻有著南轅北轍的見解差異.

這種"感覺本片有其重要意涵,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情緒,

正是我前述所謂的"制約情結".

 

回到電影本身,電影所使用的"戲中戲"鋪陳,

著實有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至少在印象當中,類似的電影鮮見.

然而,縱觀劇中最關鍵,貫串全劇的情節,

莫過於真吾拍攝姊姊生前的最後一段影片:

究竟片中所謂的"喜歡",是逾越倫理的愛情?抑或純粹僅是一種仰慕?

顯然便成為了解讀真吾何以自殺的關鍵依據.

扣合著真吾母親所說:"家中成員都有這樣的遺傳",

我傾向於後者的解釋,意即真吾對姊姊,

是一種發自於對"完美主義"的崇拜.

 

"完美主義",所希冀呈現在世人眼中的,皆是最美好的一面,

是故當其發覺滿足的條件不再時,便開始思索退場的機制,

於是乎,在最璀璨的時刻謝幕,無疑就是最美的結局.

循著劇情中,演員帶著大貴上酒店,玩女人的種種墮落行徑,

並宣稱這一切皆是真吾介紹給他的跡象看來,

看得出真吾在成名之後,已逐步的走向了墮落的深淵.

或也正因為如此,當真吾自我意識到這一點,

認為持續下去將引致自己臭名遠播,所以才選擇在名聲盛極之際,

結束自己傳奇的一生,留給世人永恆的懷念.

 

總覺得身為名人的,都該有著類似的勇氣,

固然無須做到自我了斷的激烈行徑,但懂得在巔峰時刻急流勇退,

或該是名人們力求完美的一個重要認知.

畢竟,"臭名遠播"或"萬世流芳",坦白說都在這一念之間.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