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探討"社群網站"的電影,皆是自己所期欲涉獵的電影範疇,

總覺得下一個世代的社會學研究,

諸如FB,twitter,微博,LINE,Wechat等社群通訊軟體,

將成為主要的顯學研究標的,

畢竟其已然與當代你我形成不可分割的鑲嵌關係.

 

乍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時,儘管知道是驚悚片,

但原以為其欲探討的是社群網站所建構的虛假世界,

在社群交友來去皆瞬時的特性下,省思社群網站下的人際關係.

結果呢...顯然情節的發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女主角在拒絕了陌生人的好友邀請後,

該陌生人運用童年遭遇霸凌所習得的巫術,

開始對女主角FB的好友圈展開攻擊,

最終與女主角交換軀體,繼續尋覓下一位獵物...

  

雖然故事情節純粹就是個神鬼驚悚片,但坦白說也並非全無亮點可茲討論:

電影中透過鏡子來交換靈魂的情節,非但與經典電影"毒鑰"的說法相仿,

同時或許也有著某種觀照社會現實的隱喻,

暗喻著在社群網站當中,現實中與網站內的自我,

事實上可能是截然分離的存在著,彼此不時上演交替軀體的戲碼.

而整個社群網站本身,其實就是最強大的一種巫術...

簡單的分析,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論,社群網站具有兩種特性:

1.連結現實人際圈:

臉書的程式異常強大,它能夠將您所有的通訊錄,做相關性的連結,

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臉書的朋友建議當中,找尋到久未謀面的昔日友人,

這不僅激起了個人玩臉書的興致,也讓自己期欲透過網站的訊息表達,

向各該友人傳遞"自己過得很好"的慾望.

(不僅是出於炫耀或媲美的理由,讓認識的人透過網站知道自己美好的近況,

 似乎已經成為經營社群網頁的主要目的所在)

2.建構虛擬生活圈:

臉書再怎麼寫實,它畢竟或只能夠呈現出生活中的萬分之一,

基此,當您期欲將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友人時,

儼然建構虛假的生活格調,便成為最適的捷徑所在.

這一點,相信根本無需贅言,網路上多的是類似的分享影片,

意指明明自己的生活超乏味,

但在社群網站上,卻能夠顯現出多采多姿的樣態,

殊不知那一切根本都是如海市蜃樓般的虛假.

正是基於以上兩種特性,

使得臉書上的自我,完全可以脫離現實自我而存在,

一旦自己入戲太深,錯將臉書人格視之為現實狀態,

則電影中所提到的"靈魂交換",也就焉然發生了.

恩...這顯然是更值得探討的大眾心理下的社會議題,

只可惜了本片無法就此有更深刻的討論...

 

總言之,臉書上的按讚數,真的只是一種迷思: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位穿著樸素的女孩,交友數普普,

某天她忽然心血來潮,將穿著清涼服裝的照片上傳,

結果請求交友的數量暴增...試問這些人,是真要交朋友麼?

還是僅僅只是色慾薰心下的結果呢?

又說說工作上的例子吧!

最近在討論本部FB經營時,參事提到近來FB的粉絲數有大幅上升的趨勢,

分析箇中原因,應該與最近週休二日相關貼文被幹譙到翻,被大量分享有關.

試問:這些人關注的背後,

是真的支持本部麼?

抑或是希冀透過關注,持續找尋得以陳抗的相罵本罷了?

換言之,臉書的好友數,按讚數,乃至於粉絲數量,都是虛的,

倘若因此而志得意滿,讓自己墮入網路世界中的虛假自我,

無疑將陷入本世紀最強大的巫術泥沼當中而不自知...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