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乃續集電影,故事的背景也就不多加贅述,可參閱我的相關影評:

國定殺戮日 (人类清除计划 , The Purge)--看見社會階級藩籬築起後的危機

簡言之,美國設定了"國定殺戮日",在該日當中,一切法律皆自動失效,

民眾可以為所欲為,當然包括針對一切其他人的生命奪取,都是被允許的.

而第三集的故事核心,則是鎖定在兩位總統候選人針對"殺戮日"的論辯:

支持殺戮日存在的,

認為殺戮日乃一種"去濁揚清"的社會淘汰運動,

除了可以有效舒緩人口爆炸的壓力,

亦可讓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發揮至最淋漓的極致,

也就是讓社會中的弱勢階級自動消失.

反對殺戮日的說法,

在擔憂社會固有的良善價值逝去之餘,

更加不滿的,殺戮日築起了貧富之間的藩籬,

讓有能力築起自衛高牆的富人階級,得以在殺戮日中倖存,

而缺乏相應經濟資源者,便淪落入相互殘殺洩憤的境地,

成為"弱弱相殘,強者作壁上觀"的貧富悲歌.

 

自然,最終的結局沒有意外,

終究還是倡言公平正義的反對者,

擊潰了支持殺戮日持續存在的野心家.

但是,我們不妨去想像那個沒有殺戮日的"後殺戮日時代",

它會是個甚麼樣的社會光景呢?

  

我們不妨去回想一下第一集的劇情:

主角伊森霍克的身分設定,係屬於有能力購買自衛設備的富人階級,

儘管已做足了充分的防衛設施,最終仍不敵入侵者,

在殺戮日當天遭受巨大的生命威脅.

換言之,殺戮日的存在,除了前述中下階級的自相殘殺外,

事實上還是給予了一個用合法暴力來襲擊上層富裕階級的空間.

這樣的空間需不需要呢?

別說美國的案例了,在台灣社會中,

是不是屢屢有令您恨得牙癢癢,想要手刃而除之後快的人選呢?

刻薄剝削員工的慣老闆...

大放厥詞,不知人間疾苦的大老闆...

整日耀武揚威,喜歡耍弄官威的狗官們...

明明就該死,卻老是被判無期徒刑免死的人渣...

.....類似的人選,感覺起來其實是不勝枚舉...

這些標的,原本或可透過殺戮日的機制,

讓人們挑戰既有資本社會體制,

用暴力來扭轉貧富局勢,抑或執行私法正義,

一旦該機制消失,社會一切回歸法治,

在法律始終為上層階級服務的前提下,

我們根本再無救濟途徑去制裁那些道德作為有瑕疵之人,

如此的變革,真的有比較進步麼?至少我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端看"國定殺戮日"的設計,也許從結果論而言,陷入了弱弱相殘的負面窘境,

但或許其當初的立意,是希望透過合法殺戮的規定,

讓為數眾多的窮人,去挑戰由富人階級所設定的社會規範,

據此讓富人感受到貧富差距的可怖性,

最終願意在衡平社會貧富局面當中,做出更為積極的貢獻.

當這樣的制裁機制喪失,接續著的,

難道不會是富人更加肆無忌憚的累積財富,任由貧富無極限的擴大麼?

當人數為眾的窮人喪失最後的人海優勢,到底他們的希望還剩下甚麼?

在後殺戮日的時代真的會更好麼?頗值得深思...

 

喊"改變",要"革新",

幾乎成為當代選舉時,挑戰者習以為常的口號;

但藉此推翻舊政權之後,所推出的新政策作為是否真的比較進步?

就許多現實國家的經驗而言,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