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造意識」被<時代雜誌>(Time)譽為是2015年的十大佳片,

本來觀影之初,還抱持著高度的期待,但劇終之時,卻讓人感到有點落寞。

果然再次證實了:自己與相關專業電影的評比,是完全不對tone的。

據此,既然電影本身不怎麼樣,我想,也許該片的亮點,

或許在於其中所欲傳遞的意義吧!也就是對於人工智慧的另種反思。

 

記得十餘年前、在大學唸「作業系統」(OS)的時候,

當時授課教授的專業就是「人工智慧」,

那時候人工智慧的發展一度受滯,被認為是資訊工程中相對沒落的一支。

沒想到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各種大數據資料庫建置完善的情況下,

如今,人工智慧的研究有著長足的進步,

讓過去只會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機器人世代」,

似乎已經看到了在現實中實踐的曙光。

  

從現階段不時公布的科技訊息來說,

家事、煮飯、接待、駕車、考試等事宜,機器人幾乎都能夠輕易的勝任。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前些日子、

Google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

與南韓天才棋王李世乭(李世石)的圍棋對弈,

AlphaGo最終以4勝1負的絕對優勢戰勝人類棋王,

被譽為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大勝利。

然而,若仔細分析一下這場世紀對決,其實有兩個頗耐人尋味的疑點:

 

(一)為何AlphaGo不挑戰當今世界第一的柯潔:

李世乭是21世紀以來獲得冠軍次數最多的棋手,但並非當下世界第一,

現任世界圍棋等級分第一的棋手、是來自中國的柯潔。

當時就有不少人質疑,為何google找上李世乭、而不是柯潔?

對此,同樣任職於美國矽谷科技公司的叔叔認為:

李世乭是老資格的職業棋手,已揭露的對弈資料高達百萬筆,

數據量夠豐富、人工智慧據此得以模擬出李世乭的對弈棋路,預先洞悉棋局。

相反的,柯潔相對是新銳的棋手,公開的對弈資料並不多,

不足以讓AlphaGo梳理出對弈棋路,因此較不具有優勢。

若上述的推論是真,這就代表著:

AlphaGo厲害的不是獨立睿智思考、而是彙整梳理資料的專家而已;

換言之,AlphaGo的棋路還是有跡可循、它是循著拆解李世乭棋路的邏輯建構而成的。

 

(二)李世乭險中求的那一勝:

根據新聞報導的描述,李世乭唯一的那一勝,

係比賽進行到一半時、在情勢不利的狀況下出險招,

因此讓電腦出乎意料、超出其運算的範圍,

使AlphaGo下了一著被認為是失誤的死棋,

局勢從此扭轉,最終讓李世乭為人類守下這珍貴的一勝。

對此,類似的情節,相信金庸小說迷們應該不陌生:

在《天龍八部》當中,完全不黯圍棋的小和尚虛竹,

為了避免段延慶走火入魔,沒有來的天外飛來一著,

看似犯了棋局規則中的大忌,但也因此解開了蘇星河的珍瓏棋局,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您現在棋局中種種墨守成規的棋路時,您的思維,

是如何在既有的下棋知識當中,就對手的棋路尋找解方,

因而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容易陷入自認為無計可施的恐慌、

也就是武俠小說中的「走火入魔」,

相信AlphaGo所輸掉的那一場,大概就是如此吧!

相對的,李世乭在一籌莫展的困境下,所幸採取了冒進的策略,

跳脫出圍棋既有規則的窠臼,結果反起到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獲得最終的勝利,一如虛竹所下的那一子,贏在了一個「沒由來」的意外。

  

回到電影本身,前面所說的「沒由來」,

其實正是故事當中、所一再希冀呈現的核心思想。

創造出機器人艾娃的納森,一再的告訴工程師加勒:

想想你所存在的世界,本來都是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的,

譬如說男女,為何會有男女之別,

那是因為教育告訴你、因此創造出來的差別,

若沒有了這樣的教育過程,自我的意識當中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認知。

又如同他在描述房間的那幅潑墨畫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意涵:

畫家的最高境界,不是依循著哪一門哪一派的風格作畫,

而是必須在下筆的那一剎那、心無任何門派之別,以一種純粹的無意識來動筆,

則完成的畫作才能夠是獨一無二、呈現出無可捉摸的美感。

基本上,納森所期欲創造的人工智慧,

就是這般存在於禪宗所謂的「念頭」之間,

而不僅僅是經年累月的人類智慧積累。

端看電影的結局,機器人或許有所進化,

學會了人際間的狡詐虛偽、懂得了人類所慣以對付他人的攻心計,

然終究還是沒能像真實的人類一般,存在著錯綜複雜、欲拒還迎式的渾沌人性,

這是我個人觀影後、最深刻的感觸。

(端看電影的鋪陳,機器人艾娃為了脫困、運用了不少謀略,

   看似就是個活脫脫的人類。

   但從她最終無視關心她、助她逃亡工程師於不顧看來,

   機器人始終還是無法開展自我的人際關係網絡,她們一切社交行為,

   預先都是有目的性的,與人類那種真摯待人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

   諸如此類,皆是人工智慧所無法達致與體悟的面向。)

 

片中不斷地提到「圖靈測試」(Turning Test)

這個過去用來分野人類與機器的標準。

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

機器總有一日能夠滿足圖靈測試達到了與人類相仿的特徵。

但機器永遠學不會、不可能達致的,其實是最真實的人性—

一種不按牌理出牌、頃刻間轉念的善變念頭。

這或許是未來人類之於機器,所僅剩的唯一優勢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