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走.JPG

會知道這部電影,是在某篇新聞報導中看到的。

該篇報導主要乃討論英國打算立法呼籲懷了畸胎

(指壽命極短、可能生下來沒多久即夭折的案例)的婦女,

不要墮胎,而是將其誕生下來,待孩子死亡後,

身體的各個器官便可以讓更多的人進行器官移植,

從大愛的角度,無疑可以造福眾生。

然而,箇中衍生出來的道德層面爭議,

則在於我們是如何去看待「畸胎」的生命價值:

他是個完整的人嗎?他有自主權、能夠決定自己的生命軌跡嗎?

正是立基在這個「自主權」的論辯上,

該則新聞援引了「別讓我走」這部電影,

希冀起個引子,藉以誘發輿論對生命諦義的深層省思。

  

(《別讓我走》的劇本原著,

是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小說,

除了本電影在2010年推出外,2016年1月,日本亦循著相同的腳本,

重新以劇集的型式翻拍,由綾瀨遙、三浦春馬主演。

有興趣接觸觀照生命議題的朋友們,非常推薦觀影!)

 

電影故事乃描述一所再平凡不過的小學,

小朋友們就像你我一般的用心學習、努力的生活著。

怎料某一日,上課的老師告訴他們一個駭人的真相,從此一切變了調。

原來,他們都是複製人,在這裡接受喙養,等待著長成之後,

可以貢獻自己的器官、讓他人(正常人)享受到器官移植的療程。

片中詳盡地描繪著複製人希冀努力成為正常人的心境,

總以為只要具備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能夠和平凡人一般,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結果不然,因為獨立思考的培養,也只不過是當初學校為了捍衛人權、

希望藉此說服該政策的執行者的一種工具性用途罷了,始終還是逃不了被安排好的命定。

 

坦白說,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2005年、由麥可貝執導,

伊旺麥奎格與史嘉莉喬韓森主演的《絕地再生》(The Island)。

同樣都是喙養複製人用於醫療的題材,同樣皆論辯著複製人自我覺醒的經過;

然而,兩者的結果卻是大相逕庭:

「絕地再生」中的複製人,經過一再的學習,懂得了人性的狡詐,

最終將原型人除掉、取代了他的身分,對複製人而言算是happy ending;

相反的,「別讓我走」裡頭的複製人,儘管也是同樣的在學習過程中,

養成了與正常人無異的種種心智技能,雖曾用盡一切辦法,

嘗試跳脫複製人命定的軌跡,但最後還是無能如願,

還是得在一次次摘除器官的過程中,像工具一般地死去、丟棄。

瀰漫著抑鬱的哀怨氣息,反讓電影存在著強大的後座力,

觀影後不免因寂寥而引發議題論辯的迴響。

(對於「別讓我走」一片,一開始自己頗為納悶的,

   是複製人們為什麼不逃跑?為何甘於接受被活摘器官的宿命?

   後來發現每個人手上都戴了手環,大概逃跑就會立刻沒命吧!

   是故,在「慢慢死」與「立馬死」之間,恐怕也只能選慢慢死去了!

   從這個理性的思維看來,他們與真實的人類,根本就沒有差異……)

  

無可迴避的,隨著生物科技日新月異的崛起,

面對「複製人」到來的那一天,其實真的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究竟看待複製人族群,該是工具化思維、抑或是人性化的等同視之,

相信也會是未來數十年間、人權議題場域的爭辯焦點。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論,「複製人」是「人」或「非人」,

關注重點不該在於其產生的源起,

而應著重是檢視其是否具備了「人」所秉賦的某些特質。

換言之,不是被創造出來的都只能算是「物」,

畢竟,倘若如此,則按上帝創造人類的創世紀論調,

人類不也成了一種物體,而非本體。

因此,是不是人、是不是配當一個人,

該端視其是否具備了人普遍存在的特質

—諸如慈悲、良善、理性等種種被冠以「人性」的特徵—

符合了,那不做「人」解,又有何更適切的解答麼?

相反的,當一個人泯滅了人性,

縱使他是母親懷胎十月誕生下來的,也不該是人,而是禽獸。

 

嗯……循此標準,搭上近來令人遺憾的時事議題

諸如那些泯滅人性的隨機殺人凶嫌,其實根本就不配當人;

倘若有政界人士得以提個法案,

強制無期徒刑或死刑犯必須無條件進行器官捐贈,

不知他人怎麼想,至少我會第一個舉雙手贊成……

甚麼死刑犯的人權,去他的人權……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