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諱言的,這又是一部"賣記憶"的電影,

唯不同的,這一回賣的不是青春年少的校園記憶,

而是現今約莫30~40歲,六,七年級宅男們的大型街機回憶.

當然,我個人也是該族群之一,因此才會選擇觀賞這部電影,

要不亞當山德勒所主演的喜劇片,一般而言我是不碰的,

因為總是覺得沒那麼好笑...(或許是許多美式笑料很難懂吧!!)

  

坦白說,這部電影除了喚起許多電玩玩家任天堂紅白機時代的回憶外,

整體而言,還真是乏善可陳,各方面的欠缺也具體表現在各家影評當中,

泰半都沒有給予太多正面的評價,總之就是一部嘻嘻鬧鬧的笑料片.

要說其中有沒有給予人們一點啟發,從最淺顯的來看,

大概就是述說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概念,

讓主角從一個因電玩挫敗而自我放棄的魯蛇,

搖身一變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真夠天馬行空...

(話說美國好萊塢電影還真是喜歡"拯救世界",十足的自我感覺良好...>.<)

 

就我個人觀影後的感想,反想起了天文物理學家霍金對"外星人"的觀點:

其認為現今人類汲汲營營的希冀在外太空發掘外星生物的做法,

事實上有那麼點自掘墳墓的傾向.

因為倘若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則我們所大量傳遞出去的訊息,

一來外星生物可能無法解讀其為善意或惡意,反可能形成一種挑釁行徑,

二來透過訊息的傳送途徑,可能加速外星生物找到地球的時程,

假若我們認為外星生物擁有著比人類更為高級的科技文明,

則不論上述哪一種情況發生,都將對現今的人類社會造成一種莫大的浩劫.

對照電影本身,幾乎可說是完全吻合了這種說法:

當年一個玩票性的將電玩比賽的錄影過程發射至太空,

讓外星生物誤認為那是對他們的一種挑釁,於是發起宛若電玩比賽般的戰爭,

要人類在真實中接受挑戰,贏則倖存,輸則滅亡,十足是個無妄之災.

  

說些題外話,引申至國際政治的場域,

其實這就有點像是建構主義所論述下的國際關係:

簡單的說,就是俗話所說的"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當兩造之間彼此的認識越深,則面對同一行為所解讀出來的結果,

善意與惡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

對美國而言,英國與俄國核子武器產製的行動,意義卻可能大不相同,

英國身為美國盟邦,產製核子武器的目的,自然容易被解讀為是為了穩固歐洲和平.

相反的,俄國同樣產製核子武器,卻可能被美國視之為威脅,認為其恐將危害東歐國家.

顯然的,同樣的核武生產行徑,同一個解讀者對兩行為體的解讀卻截然不同,

此乃源自於解讀者與行為體之間的認識與交往程度所引致.

基此,面對著浩瀚而未知的宇宙,存乎於人類和外星人之間,

彼此其實都是截然陌生與不識的,在此情況下,

倘若沒有事先認識交往的渠道作為基礎,就貿然的傳遞任何訊息給對方,

極其容易便會像電影中一般,最終淪為解讀謬誤,而引致大動干戈的可能.

 

綜言之,當我們面對著不熟稔的對象時,

其實不妨試著透過各種管道進行初步的了解與溝通,

在彼此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基礎後,再行就其中的各種訊息進行解讀,

據此才不會有任何誤判局勢的情況發生.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