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禮勿弒",正如它中文譯名般的精采,

是我近來觀賞過的驚悚電影中,少數令人感到有那麼點振奮的劇情片.

儘管電影前半段的情節鋪陳顯得有點沉悶,

但劇情越是發展至最終,越令人有著倒吃甘蔗般的驚艷.

而劇情的中心思維,正在於探討一種"語言霸凌"結合"人性猜疑"所綜合作用下的恐怖結果,

要命的是,這在今日網際網路的社會中,不時的上演著.

  

就拿前陣子的"字母女星跨國賣淫案",當一些特徵被披露之後,

社會大眾便宛如獵巫般的開始對合乎條件的女星或小模,進行對號入座的影射,

並且從她們的臉書當中,不時看到她們不事生產,整天在度假的跡象,

來佐證其人涉及賣淫的的可能性.

當然,或許其中確實有當事人存在著金錢上交易,

不論是包養,賣淫,抑或是有小開男友等...

但其中絕對也不乏有人真的是冤枉的,

出國或許只是拍拍宣傳照,順道度個假的情況,

如此將相同的審視眼光,套用在相仿行為的評斷上,豈不過於武斷?

畢竟人心總是存在著猜疑,當社會輿論開始影射某影星涉及賣淫時,

縱使沒有絲毫的證據可茲佐證,

同樣會出現"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兩極化現象,

總是有人會先入為主的認為:"都嘛有在賣,只是沒被爆出來而已..."

這種沒有來的指控,本質上即是人心多疑下的"無風不起浪"所引致.

 

換言之,言論即是一種力量,

用在勵志的面向,得以令人受用一生,

但被拿來做為惡作劇,抹黑的工具時,卻同樣具有等同的後座力,足以扼殺他人的一生,

就好似電影中的戈登一般,在被言語霸凌的標籤化後,註定了其魯蛇般的命運.

無奈的是,將言論作為負面工具的滋味,是極其容易上癮的,

正就好似犯罪者總喜歡親臨犯罪現場來端看慘烈景象一般,

許多擅以言論攻擊他人的酸民們,同樣也喜歡在發下批判言論後,

持續的於網站關注後續的支持與認同,以及其所引致的餘波盪漾,

據此讓自我品嘗著那獵巫般的快感,繼而樂此不疲的不斷重複相同的行徑,

在鬥垮上一個獵物後,持續找尋下一個獵物,來展現自我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顯然的,電影中的賽門,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然,諸如這般擅以言論來批判並攻擊他人的,

其實內心反而是無比的空虛,也正因為著空虛,

因而需要透過各種酸言酸語,來構築自我的認同,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這樣的人,通常存在著一種致命弱點,那就是比起正常人要更加的多疑:

他們總認為自己能夠在言論後方掌控全局,在陰暗處存在著十足的自信,

然而,一旦他們周遭被不確定性的事務所瀰漫,便容易顯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緒,

這時候倘若丟個"解不開的問題",那就是其人崩潰的開始了,

而或也只有到那個時刻,自己才會知悉:

誣陷他人的行徑,竟是如此令人煎熬,宛若無間地獄一般,周而復始的隱隱作痛.

本部電影最精彩之處,也正是在上述心理素質下所建構出來的結局.

 

人性的猜疑,真的頗妙.不妨來做個心理測試:

當有人對你說:"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但想了一想,最後又決定不說時,

你心中必然就會浮現一個"他有秘密不告訴我"的印象,

而後便會開始去想像那個祕密到底是甚麼.

但可笑的是,可能根本就沒有秘密...

一切都是自我恐懼與猜疑下所建構的虛幻真實而已.

這樣的人性,恐怕是再恐怖也不過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