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aking of Deborah Logan (2014) Red Band Trailer--YouTube

近來看了不少以"記錄片"型式包裝成電影的作品,

包括"忐忑(As Above, So Below)","驚字塔(The Pyramid)",

以及"阿提克斯研究所 (The Atticus Institute)".

大抵上,概略可以將此類影片再細分為兩種子類型:

第一類是"探險紀實":

主要乃透過第一人稱視角的拍攝,營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窘迫感,

此類影片的劇情多半流於貧乏,大概都是敘述主角們到某個禁地探險的過程,

故欲成為佳作的條件,不在於劇情,而取決於電影氛圍經營的面向,

只要讓影迷們覺得夠嚇人,基本上就是成功的.

諸如上述提到的"忐忑(As Above, So Below)"與"驚字塔(The Pyramid)",皆屬於此類.

第二類是"敘事紀實":

運鏡不完全採用搖搖晃晃的第一人稱拍攝,更多的可能是添加了監視器視角的元素,

又其驚悚的來源,也非刻意營造出來的駭人聲光,而是劇情本身的推衍讓人不寒而慄所致.

換言之,這類電影成功的關鍵,就取決於劇情的張力,是否足以引領影迷們來趟恐怖之旅而定了.

上述所說到的"阿提克斯研究所 (The Atticus Institute)",基本上就屬此類.

  

以紀錄片型態的這兩種類型而論,自己比較偏好的是"敘事紀實",

或許是因著喜歡劇情片,更甚於純以聲光嚇人的恐怖片使然吧!

就"失魂記憶"一片來看,恰好正是自己所屬意的類別:

故事本身的張力頗佳,同時在驚悚之餘,還加入了少許的宗教與懸疑元素,

儘管最後落入了邪靈附身的老梗,有那麼點爛尾,

但瑕不掩瑜,是在此類型影片當中,自己認為頗為經典的一部.

 

故事描述一名醫學院的學生,為了撰寫關於阿茲海默症的博士論文,

於是找到了一名臨床受試者--洛根夫人,透過在她居所裝置監視器的方式,

來觀察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生活起居模式.

然而,隨著深入的觀察洛根夫人的日常行為後,

發現她表現出了許多迥異於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更詭異的是,這些駭人怪誕的病徵,

非醫學上所能解釋,而是指向了超自然現象的靈異事件.

最終謎底揭曉,的確,她遭到了往昔一名連續殺童魔的鬼魂附身,

鬼魂期欲藉由她的手,來完成他所未執行的殺童宗教儀式...

 

先前提到這部戲有那麼點"爛尾",截因就在於落入了鬼魂附身之說,

假若故事情節的發展,能夠按期最初的阿茲海默症病徵的研究,持續的推衍下去,

進而立基在醫學論述的基礎上,來擘劃出恐怖氛圍的情境,

相信本片的評價,應該會更加卓越才是.

因為...電影中飾演罹患阿滋海默症洛根夫人一角的演員Jill Larson,

實在是詮釋得太精湛了,傳神程度,

一點都不亞於今年甫因飾演阿茲海默症患者,

而以"我想念我自己"一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茱莉安摩爾.

唉...或只能說:得獎與否,都是偶然的,您個人演得再傳神,

那都只不過是得獎的一小部份元素而以,倘若沒有著神一樣的劇組隊友,

再好的演技,也都只是徒勞無功的...

  

值得一提的,電影中洛根夫人的女兒,在得知母親恐遭邪靈附身後,

焦急的找到一名神父,希望神父得以透過驅魔儀式來對付惡靈.

當時看到這裡,本來心想著...接下來又要出現大法師的老梗囉!!

沒想到,神父很明白的表示:

"妳在電視或電影上所看到的任何驅魔儀式,基本上都是杜撰的,

 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甚麼儀式可以驅魔的..."

大大的打臉了許多"類大法師"的恐怖片,也算是為宗教除魅化,貢獻了一點心力...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的,是當代恐怖電影最重要的成功關鍵,那就是化妝技術.

因著在劇中的表現實在太過駭人,於是讓我不由得對女主角Jill Larson感到興趣.

原來她就是在"隔離島"(Shutter Island)一片中,有著經典"噓聲"動作的那名精神病患,

(好奇怪,她怎麼老是飾演精神異常的角色阿...)

端看本人的照片,真的很難讓人相信,這居然是同一個人阿...

一切,顯然都得歸功於化妝組裝神扮鬼的功力了得呀!真的很厲害!

 

每每看到那些扮鬼扮得出神入化的演員,其實自己都不禁有個疑問:

"在夜半無人的時候,當她們睡在枕邊人旁邊,轉過身來的時候,不會嚇破膽嗎?"

顯然,要接這樣的鬼怪電影之前,或許家人與自己都需要好好作一番心理建設才行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