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電影片段-出路篇-9月5日 進退兩難--YouTube

看過"忐忑"的電影預告片後,一直對這部電影很感興趣,

截因於自己酷愛靈異,冒險,以及恐怖電影,但卻又不喜歡那種純粹發聲嚇人的無腦驚悚片,

比較欣賞有邏輯性,抑或至少可以自圓其說的劇情.

所以端看"忐忑"一片的預告,似乎是探討著關於內心恐懼的題材,

因而甚感興趣...但觀影結果卻讓自己頗為失望.

  

當然,類似這種"像是拍出了某種意境"的電影,總是少不了許多比電影本身更為精闢的影評,

稍稍上網google一下,有些影評還真是令人折服,堪稱是神作,

但我個人實認為那些都是作者按個人意見所作的過度解讀.

歸納一下,大致上影評都朝著"面對自己內心恐懼","明心見性"等面向做解釋,

看似電影本身好像頗富有哲思,但就像我經常所說的:

如果一些common sense的老生常談,都需要透過一部電影的模式,來做論述,作包裝,

在影迷沉悶了近兩個小時後,才讓他們恍然大悟,原來電影所欲敘說的,

根本就是自己已經了然於胸的常識,則這樣的電影顯然是不夠高明的,

對影迷而言,也無異於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我不敢說這部電影有多爛,畢竟每種形式的電影,都有其特定的喜好族群,

批判,某種程度也算是一種觀影上的歧視,並不恰當.

總覺得,也許喜愛第一人稱,準紀錄片電影的影迷,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吧!

若沒有上述的偏好,基本上這部電影並不推就是了...

 

電影敘述考古學家史嘉蕾,為了完成父親的遺志,循著藏寶線索,來到了巴黎住名的地下墓穴,

深信神秘的勒梅魔法石就藏在其中,於是帶著一群當地的嚮導,前往地底挖掘探險.

在過程中,不斷有團員產生一些幻覺,紛紛見到了自己過去曾經愧對的人,

甚致史嘉蕾自己也見到了父親的影象,讓一群人在內心恐懼的陰霾下,顯得危機四伏.

最終的大絕,就宛若自己前述所提及的:"明心見性":

原來,真正的魔法石,並非實相的存在著,而是一種虛相,一種存在於你我自身的心靈,

當您能夠誠實的看見自己時,所謂的魔法石也就焉然浮現了...

只能說,這還真是:"神一般的結論,但卻是再普通也不過的老梗了..."

 

上網wiki一下,才知道原來"巴黎地下墓穴",是真有其所,

其他包括史嘉蕾為找尋線索所造訪的地點,也都在巴黎真實的存在著.

換言之,撇開電影好壞不談,基本上這部電影多少可以為法國巴黎的觀光產業,

帶來一定程度的正面效益,搞不好本來就是巴黎觀光單位的宣傳電影也說不定.

想必在這部電影之後,"巴黎地下墓穴"這個景點,應該會就此熱門起來才對...

 

至於電影拍攝所採用的"第一人稱"手法,

在近年來諸如GoPro等運動攝影機的興起,似乎蔚為一股風潮,但其實這並非首創.

如果電影資歷稍長的影迷,大概都很清楚,類似"手持攝影機","第一人稱"的電影濫觴,

該是1999年所發行的"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

當年堪稱是小成本大收益的經典:僅僅30萬美金的成本,卻創下總票房3億美金的佳績,

儘管電影褒貶兩極,自己同樣也覺得內容空泛,但卻獨獨靠著特殊的運鏡手法,

就讓影迷們有著耳目一新的新穎體驗,可說是出奇制勝的代表.

當然,類似的梗,常用就餿掉了,

相信曾經看過"厄夜叢林"的影迷們,在看到"忐忑"的時候,或也就不覺得特別了吧!

(尤其像我比較屬於容易暈車的體質,

見到第一人稱式的運鏡,往往就天旋地轉了...觀影真的不怎麼舒服)

  

誠如先前所提到的,原以為這部電影乃探討內心恐懼的題材,

說完全沒有也不盡然,畢竟劇中每位成員身亡之際,

都是不約而同的見到了過往令自己耿耿於懷的事件,

詮釋內心戲的意思好似有了,但過於簡單扼要的橋段,

讓這個面向的發展,也就僅僅是點到為止而已,其實挺可惜的.

 

一如魔法石的守則:"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又或台灣電影片名"忐忑"一般,

其實人生最大的恐懼,並不是被禁錮在幾千呎底下的墓穴,

而是要您直向的去面對過往所曾經有過的愧疚事蹟:

那種贖罪的心情,一方面期帶著自己被原諒,好揮別人生中的陰霾,

但另一方面,因著至深的內疚,又或沒有彌補的機會,總會痛苦的說服自己不要忘記;

就這樣,那種該忘而不能忘,想忘又忘不掉的惆悵心境,

始終在個人內心深處不斷的縈繞著,那才真是宛若無間地獄般的恐怖.

我想本電影若有著甚麼哲思想述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忐忑心情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