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北電影節|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The Snow White Murder Case--YouTube

電影"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乃改編自日本作家湊佳苗的同名著作,

提到湊佳苗,先前觀賞過同樣根據其作品拍攝成電影的"告白""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

部部都讓自己感到無比的震撼,對其刻化人性黑暗面之入木三分,感到相當佩服,

就自己的觀感而論,湊佳苗是個寫作風格非常詭異的作家,

但不可諱言的,她對於人際與社會關係觀察力之入微,大概也可說是絕無僅有的.

  

不過呢...相較於"告白"和"往復書簡",這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整體的故事架構,

相對簡單明瞭許多,不存在太深刻的底蘊人性,也沒有太過於詭譎的劇情鋪陳,

單純的藉由一個殺人事件,來探討當下媒體"製造新聞"的荒謬...

相信很多人在觀影之處,多少就能夠準確的猜到電影的走向了,

但這絲毫不減損影片本身的精采度,這或許才是其成功吸引著影迷目光的亮點.

 

電影開始於一樁在國家公園遭到謀殺焚屍的事件,

死者為一名任職於肥皂公司的美艷OL三木典子,

因著該公司的招牌肥皂品名為"白雪",警方於是將此事件定名為"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正當媒體與警方就此案件相關人等進行抽絲剝繭之際,一位肥皂公司的員工狩野里沙子,

找上了在電視台擔任小記者的赤星雄治,

宣稱知道兇手可能是與死者素有嫌隙的員工城野美姬,

並列舉出城野和三木在公司內的一些衝突事件,希冀赤星可以循此線索去找尋真相.

 

身為記者的敏銳神經,赤星雄治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獨家機會,

於是開始訪談了城野美姬周邊與成長過程中的相關人士,

果不其然的,根據訪談對象所傳遞的資訊,

似乎在在的都指向的城野美姬是有著動機和暴戾心性的可能,

據此與殺人事件做了連結,

直指在動機誘因與目擊證據都充份的情況下,幾乎可以篤定城野就是兇手,

電視台甚至根據城野的訪談資料,

特別開闢了談話性節目,專門探討與模擬種種城野的行兇經過,

這讓原本只是小記者的赤星,頓時間聲名大噪,成為全國著名的新聞從業人員.

 

但正如類似故事所一貫的峰迴路轉,在電影的後半段,主嫌疑人城野美姬現身了,

她看著媒體種種揣測性的報導,備感荒謬,於是娓娓的將大家所質疑的動機一一寫下,

打算在留下最終自白之後,在飯店的藏匿處自我了斷.

根據其自白,影迷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表相看似充分行兇動機的背後,

真相竟然是如此南轅北轍,非但整個平反了城野的暗黑蛇蠍,

也讓看似清純無邪的三木典子,其假面女王的醜態昭然若揭.

大逆轉的結局,雖說不意外,但著實讓人感到十足的過癮,

同時,藉此翻轉式的對比,無疑的諷刺著當代媒體擅於製造新聞的陋習...

(看過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妓者"不是台灣鬼島的專屬,在東洋的日本亦乎如是...///)

  

倘若對於類似省思媒體亂象的題材有興趣的影迷們,

推薦可以找找陳意涵,陳柏霖主演的"BBS鄉民的正義",以及高圓圓,趙又廷的"搜索",

兩部電影同樣都是在描繪當代科技媒體(新聞,網路...)

那種積非成是的荒謬,皆是非常發人深省的佳作.

 

相信台灣的觀眾,觀看這部片的當下,想必多半都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截因於其中那談話性節目對於案情的抽絲剝繭,

實在和我們平日打開電視所接觸到的訊息太過熟悉了,

電影中主持人問著來賓的口吻,直是讓我想到了:"寶傑,你怎麼看?"的對白.

每每只要有新聞性的事件發生,就是眾家名嘴們發揮"畫唬爛"的時刻,

我絲毫不認為那些所謂"資深記者"的名嘴們,本身有著甚麼樣的獨家內幕,

泰半若不是電影公司給予的新聞資料,就是單憑著自己多年撰稿經驗杜撰而來,

也難怪有名嘴總喜歡說:

"這個消息只有三個人知道,一個是當事人,一個是我,另一個我不能說",

企圖用此打迷糊仗的方式,將自己的言論包裝上幾許神秘感,

也讓觀眾對此多了些疑惑中的真實感.

但最終當真相大白後,往往是:

"當事人名嘴不認識,不能說的那個人不存在,一切都是自己在搬弄是非而已..."


542旅士官長 范佐憲,地下連長、土皇帝? (洪仲丘事件)--YouTube

不信麼?我就舉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洪仲丘事件中的范佐憲.

還記得當初各大談話性節目是怎麼說范佐憲的:

"他的重機要價近百萬..."

"他有一台賓士轎車..."

"他經常離開營區,疑似當爽兵..."

"他在盜賣軍品..."

"他在外頭開設賭場,放高利貸..."

種種各方匯集的新聞訊息,將一個區區上士的范佐憲,

講得好像是國軍內部的土皇帝一般,勢力之大,彷彿整個軍隊幹部都得畏懼其三分.

但隨著案件一審宣判書出爐後,根據調查,

范佐憲非但沒有權貴之實,甚至可以說是有點窮...

大大顛覆了當初各大談話性節目所集體為其塑造的黑暗大帝印象.

姑且不論其虐死洪仲丘的是非對錯問題,單論期遭到人格抹煞的困境,

其實和本電影中的城野美姬,幾乎可以說是如出一轍的.

 

 


才四年 劉芯彤「高中青澀 大學狠勁冷血」--YouTube

在台灣,類似的新聞杜撰不時的都在上演著,

就像這一陣子駭人的曾威豪等50人在夜店群毆員警致死的案例,

當中的教唆者之一的劉芯彤,或許因著面容姣好之故,成為了媒體炒作新聞的焦點:

從一開始的學歷,家世起底,到曾經下海陪酒,被包養的傳聞,

緊接著再討論到何以富家女會成為酒店紅牌的心理素質分析,

一切彷彿都分析的煞有其事,想不到過不到一天,

又發現她父親只是上班族,並不是先前所說的外燴公司....

試問那前一天那些名嘴們熱議的"豪門女變壞"的議題,不就都是在莊孝維嗎?

而話又說回來了,他是普女或富家女,到底對這個殺警案有甚麼重要性呢?

甚至到最終,連香港某脫衣主播的視訊畫面,都被拿來穿鑿附會成劉芯彤的性愛影片,

無疑將杜撰新聞的"藝術",發揮到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了...真的很誇張...

 

當大眾在指責媒體進行爬糞式的新聞播報時,

媒體總是會說:民眾有知的權力...媒體有追求真相的義務"

話說得神聖,但深究的來想:媒體真的在乎真相嗎?

新聞,總是存在著強烈的疊代效應,後一個大事件,總會取代現下熱議的話題,

看看台灣近來幾個重大的新聞事件就好:

王世堅偷吃事件,沒兩天就被房祖名,柯震東吸毒案所蓋過...

看來王委員已逃過一劫

房柯大麻案,緊接著被震驚食品界的餿油案完全取代...

柯震東毛髮檢測結果究竟為何,已沒人在乎

餿油案尚未止息,夜店殺警案發生...

還有哪些餿食品已無所謂,大家更想知道劉芯彤的人生歷程

試問:如果新聞要的是真相,會在一個事件正值抽絲剝繭的熟成階段,就嘎然中止,

為的只是去追下一個眾人聚焦的話題嗎?這不像是個想追求真相者的應然態度吧?

換言之,媒體要的只是收視率,只是點閱率,只是單純希望囊括最大目光的聚焦,

也正是立基在這樣的目的下,一切皆已能夠激起熱議的話題為先:

你要獨家,我就給你獨家,哪怕是空手說白話,也在所不惜...

你要畫面,我也可以給畫面,反正經過馬賽克跟剪接,就可以給你想要的滿意畫面...

你要真相,我也可以杜撰真相,

總是等到有人開始質疑時,該事件熱度早已息鼓,不會再有人在乎...

以上種種,才是媒體製作新聞的圭臬,

諸如甚麼追真相,為民把關之類的崇高目標,其實都只是一個屁字.

 

所以說,在現今媒體亂象叢生的今日,

假若有人還提起新聞媒體是民主三權政治之外的"第四權",

相信不會有禮讚,只會引來眾人"飛沫相對"罷了!

  

最後,提一提自己對於電影中人際關係的一點小感想:

故事中,少女時代的城野美姬暗戀著一位曾捉弄她的同學,

那位同學在捉弄過後,感到後悔,希望尋求城野的原諒,

但城野對此始終以"我不原諒你"來作為回應,

其實心裡面則認為只有這樣,那位心儀的同學才會不時的來找她,自己也才能經常見到他.

沒想到,那個同學的腳踏車疑似遭人動手腳,讓他摔斷了腿,也斷了原本成為足球明星的夢,

基於城野和他的嫌隙,很自然的也就認為是城野動的手腳,於是心有不滿,

直到日後當記者詢問他關於城野的事,也就沒有太多好話可說了...

 

想想...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憾事阿!

原本可能是屬於兩小無猜之間的鬥嘴小浪漫,

最終卻成了合理化對方成為兇手的佐證印象,超級諷刺的!!

所以說:想愛,真的就得要大聲勇敢的說出來,

唯有即時的告訴對方自己的心意,大家才有可能把握當下,珍惜難能可貴的相遇緣分;

徒然的將暗戀之心始終底蘊在腦海,選擇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

或許冥想時的那一刻是美好的,但當現實回歸,其實對方壓根還是不懂你的心意,

一切就彷彿歸零般的陌然,有意義嗎?

 

~~與廣大怯於將愛說出口的朋友們,共勉之~~

 

延伸閱讀:

告白 (Confessions) -- 再冷,也不該用別人的血來暖自己 -- [心硯影評]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 --活在懊悔陰霾中,無疑的是人生最深沉的淵藪--[心硯影評]

[心硯影評][好雷] BBS鄉民的正義(Silent Code) -- 牆頭草式的正義?

搜索 (Caught in the Web)--人肉搜索與媒體公審,很多時候只是種偏執操控下的正義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