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人47】電影幕後花絮--YouTube

文創產業常會以"文化沒有高低階級之分,重點在於感動人心",

相較於其他科技產業得掌握關鍵技術,搶快搶先的原則,我覺得上述的這句話所言不假.

以電影產業為例,雖然常年下來,好萊塢大資本大製作的影片成為世界主流,

但其實近年來,好萊塢製片的故事取材,經常可見往外延伸至其他國家文化的痕跡,

除了一些他國賣作電影予以重拍之外,更多的,是從其他文化所流傳的感人故事著手.

當然,或許您可以說,那依舊是包裹在電影霸權主義下的糖衣毒藥,本質上依舊是一種文化侵略,

但我個人倒是比較輕鬆的看待,畢竟假若能夠循著如此強勢的傳播媒介,

將各該國家感人肺腑的文化宣揚出去,若要說那是"糖衣",那應該也是糖衣"良藥"才是.

  

電影"浪人47",正是上述描繪情況下的產物:

十足好萊塢風格的3D特效與場景,

壯觀而遼闊的劇中世界建構,勘比經典的魔戒與神鬼奇航系列電影...

又在人物刻畫的風格上,也是一貫美式超級英雄的典型,

和東方電影偏向於細膩建構英雄的多面向人格觀之手法截然不同...

儘管如此,在這些華麗與史詩般西方電影橋段的背後,

其所蘊藏的核心價值,卻是日本文化當中,最令人景仰的武士道精神.

 

電影故事取材自日本的三大復仇事件--元祿赤穂事件(げんろくあこうじけん),

在日本已經多次翻拍為電影"忠臣藏",乃為了表彰武士大石內藏助的忠義精神.

劇情描述日本江戶時代,赤穗藩藩主淺野長矩因受到吉良義央的妖術魅惑,被誣陷無故襲擊重臣,

因而遭到將軍德川綱吉賜予切腹自盡的懲罰,而其部屬們,以大石內藏助為首的眾武士,

則被貶為浪人,也就是無主的武士,逐出了赤穗藩...

 

為了恢復藩主的聲譽,以及向吉良義央報這一箭之仇,

大石內藏助在一年後重新召集了當初同被貶為浪人的47名武士,

以歃血為盟的方式,在明知德川將軍設有禁止報仇禁令的前提下,

依舊毅然決然的以正義之名,揭竿而起,迎戰擁有千軍萬馬的敵軍.

最終,和所有英雄電影故事相同的,邪不勝正,他們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但所不同的,是在正義獲得伸張之後,德川將軍"不可復仇"的禁令,並沒有因此而更易,

忠義武士們仍就得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

終於,在叩謝將軍恩澤之後,47人身著白衣,坦蕩蕩的集體切腹自盡,

那是令人動人的壯烈場景,卻也是成就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最佳畫面.

  

小評一下這部電影吧!

或許是早已被那種大製作大場面的商業電影洗腦的關係,

拍攝風格與壯闊的3D場景及後製,都是自己非常喜歡的風格.

若真要說有甚麼比較未竟之處,

除了他們去森林取劍的那個試煉,自己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涵之外,

再來便是最終的頭目未免也敗得太快了吧...少了點正面火拼的快感,甚是可惜!!

(沒想到排場很大的銀武士,居然一顆流彈就爆掉,真是太瞎了...)

 

有些人也許會覺得:成就了正義,卻換來了切腹明志,根本是一種愚忠,是一種向威權屈服的怯懦行徑.

如果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憑藉著47名武士的精湛武藝與神兵利器,起而反抗德川幕府未必不能成事,

既然如此,那不如就反了唄?還要接受如此不符正義的死罪做啥?

這應該會是大家認為比較合理的劇本吧!

 

但我個人覺得,遵循傳統的道統價值,服從既有統治者的權威,其本身是有理論軌跡可循的:

他們咸認為,歷史的演進,雖然沒有具文的規範,但許多約定俗成的道統,

就是經由數千年的歷史試煉而來,是故這些傳統,已經是不證自明的定則,

因此道統本身,就是一種安定的象徵,為求國家大義,自己的行為規範,也必須服膺在此道統之下.

就像電影中的浪人們一樣,他們的目的,在於為自家藩主的冤屈進行復仇,而非起身對抗德川幕府,

所以在復仇目的達成之後,他們坦然的接受幕府所訂下的一切罰則,

因為他們深刻的明白:對抗幕府,姑且不論是否螳臂擋車,但這對於國家安定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以自我殉道的方式,換取幕府的政局安定,基本上還是相當值得的...

  

類似的電影寓意,讓我想起了多年前張藝謀執導的電影"英雄"(Hero),

當時李連杰所飾演的劍客--無名,在前往刺殺秦王之前,先行拜訪一位隱居多年的俠士--殘劍,

殘劍告訴無名:早先也曾刺殺過秦王,但在最後一刻,他縮手了,原因是為了"天下".

也就是說,倘若將統一六國的秦王除去,取而代之的,又會是春秋戰國般的烽火連天,

那對百姓而言,恐怕要比秦王的暴政來得恐怖,因此,為了"天下",殘劍希望無名打消刺殺秦王的念頭.

結果,無名最終同樣在有機會殺害秦王的情況下,選擇了縮手,成就了秦王持續以暴政來統治中國.

記得當初這部電影一推出,張藝謀便遭來許多非議,認為該片有美化極權統治之嫌,是在給中國當局拍馬屁之作.

但倘若除去了政治上的影射,暴政下的偏安,與分立下的戰亂,大家想要的是哪一種呢?

顯然的,無名最終放棄刺殺,選擇慷慨赴義的胸襟,相信是堪比浪人47中眾武士的愛國節操...

 

顯然的,我相信上述的說法,一定會被認為是在宣揚"獨裁",歌頌"威權",

但我一直覺得,威權與獨裁,相對於自由和民主來說,其實都是一種價值觀上的認知,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於政治統治模式的一種期許,基本上並沒有甚麼優劣之分,

從來就沒有甚麼"自由民主"是普世價值這回事...

(個人以為,自由民主只是一種手段,一種讓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手段,

倘若今天這個手段無法達至更美好的目的,則基本上其價值是值得商榷的...)

也許就統計與現勢來說:"自由民主程度越高的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越趨先進"

那麼,按此命題,我們要的,究竟是自由民主?還是先進的發展呢?

如果是前者,那在一個自由民主會導致經濟落後的國度中,我們是否依然支持自由民主價值呢?

倘若是後者,那麼在經濟發展的背後,假若是由威權體制在把持,這樣的高度發展,我們還要嗎?

換言之,目的對了,奢談手段才有意義...

與其用民主程序選出一個昏君,倒不如由柏拉圖式的哲君來進行威權統治...

(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您完全可以不同意!!)

 

 


「民主不能當飯吃」 郭董批學運惹議--YouTube

正如日前鴻海郭台銘董事長一席:"民主能當飯吃嗎?"的言論惹來爭議:

心有戚戚焉者,或認為這本來就是如此,畢竟光是抗爭,哪有飯吃阿?得要工作阿...

但將民主視為至高價值者,則大聲撻伐郭董:"若無民主,他能如此大放闕詞麼?"

哪個對,其實都對,就看您信了哪個論點而定吧!

所以囉!別動輒就將別人扣上"奴性"或"暴民"等標籤:

被冠上"奴性"者,他們所要的,其實只是遵循道統規範下的安定;

而被指為"暴民"的,也只不過是期待有著闡述自己立場的體制外管道而已,

本質上都是為了整個社會的集體福祉著想,又何須因著價值認同的差異,而殺得刀刀見骨呢?

 

最後,我雖不了解日本武士道的終極奧義,但從電影上給予自己的觀感,

我所尊敬的,是武士道中那種:明知將死,雖死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

浪人們早明白復仇行動最終將帶給自己殺身之禍,但他們還是願意為了復興榮耀而戰,

並且在剷除邪惡,伸張了正義之後,基於國家大義,慷慨赴死,

這種為了自我理念而願意付諸生命的負責態度,我想是讓人動容的主因所在.

 

回頭縱觀近代台灣的抗爭史,大概除了美麗島事件的民主先進們不畏戒嚴威權,坦然入監就義,

以及鄭南榕先生為了捍衛言論自由,不惜引火自焚令人尊敬,十足的殉道精神之外,

其他林林總總的抗爭,還真是讓人絲毫不敢恭維:

上了台激情嘶吼似的吶喊,儼然英雄氣慨上身;

下了台卻宣稱只是在"維持秩序",只是"路過",

敢做不敢當,這是哪門子的英雄阿?可笑!!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