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回來.JPG

【愛回來】電影預告 4/25上映--YouTube

電影"愛回來"由真人真事改編,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的美國加州,民風尚未開放的年代,

一名在變裝酒吧工作的魯迪,和擔任律師的男友保羅,彼此一見鍾情,產生了同性之戀,

就當時社會的接受度來說,這已經是一項說不出的禁忌,讓雙方因此都備感壓抑.

但他們所挑戰的禁忌不僅於此,在偶然的機會中,魯迪遇到了母親因煙毒案入獄的唐氏症男童馬可,

或許是因憐生愛,讓魯迪期欲將馬可當作是自己的兒子一般疼惜,

他先是央求馬可母親將監護權暫時讓給他,並且與保羅一起,三人開始了"多元成家"的生活模式,

而那段時間中,也是馬可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

可惜的是,好景不常,在有心人士刻意的從中作梗之下,

馬可的母親忽然撤回讓渡給魯迪的監護權,檢察官同時在法庭中以同性戀為由,

認為魯迪和保羅完全無法帶給馬可一個正常的家庭,.

最終,想當然的,魯迪在監護權官司中敗訴,馬可雖然千百個不願意,

但還是得重新回到生母的身邊,只可惜沒多久,生母又因著吸毒與濫交,忽略了馬可,

讓馬可私自外出,最終迷了路找不到家,凍死在天橋下的迴廊...

  

小評這部電影,是不是真實故事不得而知,但著實有著很強的議題論述性,

劇情架構雖然簡單明瞭,演員也不過就那兩三個,但它所引發觀影後座力,

卻是異常的強大,也提供給台灣近來一直在思辨的"多元成家方案",有著更多的省思空間.

 

同性戀,在過去或許是個禁忌,所以公開戀情,都必須以"出櫃"(意味走出隱晦的櫥櫃)來形容.

但如今,這個到處都可見到同性戀人們手牽手逛大街的年代,除了尚未立法之外,

應該已經不致於遭受到異樣的眼光,泰半都是開放的心態來面對.

然而,擺在他們跟前的,依舊存在著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那就是繁衍後代,

未來的科技尚未可知,但截止目前為止,同性之間是無法生下自己的子嗣的.

因此,他們才會需要進一步的提倡"多元成家",小從領養,大到無血緣的家庭組成,

都是他們所亟欲促成的方案,而這些則成為反方所強烈反對的著力點所在.

 

反對所謂同性戀領養子女者,總會像電影中檢察官所質疑的論點一般,

認為非一男一女所組成的家庭,將會帶給小孩不良的示範,嚴重的會導致他的性別認知錯亂,

就論點的力度而言,先不問對錯,但就設會接受度來說,顯然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

但我所想要問的是:究竟家庭的初衷與目的,到底是甚麼?

縱使同性家庭教養下的小孩,比例上也容易有著同性戀的傾向,

但在同性戀早已為是人所接受的前提下,世世代代都是同性戀,這有任何問題麼?

顯然的,反推得知,會認為在教養上存在錯亂的,其實根本上就是否定同性戀情的思維.

 

就我的想法而言,家庭成立的初衷出於"愛",而目的則在於"幸福",

以下一代的教養來說,誰能夠給子女們多一點的愛,帶給他們更廣泛的幸福感,

那就該是更好的家庭組成.

無疑的,就電影中這個個案來說,對唐氏症男童馬可而言,

那個魯迪與保羅所組成的"家",才是他心目中永遠的天堂,是毫無疑問的.

  

這就好像亞里斯多德所談論的"正義"觀一般:

"同等之人應分配到同等財物,適才適所才是正義"

如果一個家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營造最大程度的愛與幸福,

則誰能夠具備擁有最廣泛給愛的能力,誰就能夠組織這個家庭.

顯然在電影中,馬可那個濫交煙毒犯的母親,在這方面的能力上,絕對是遠不如魯迪與保羅的,

那麼,誰該擁有和馬可組織家庭的監護權,相信應該不言可喻了吧!

 

看看我們這個社會,有多少小孩子是存在著暴力與恐懼陰影的阿...

父母酗酒的,爛賭的,吸毒的,逼良為娼的,家庭暴力的...

難道我們就僅僅因著所謂"血緣"的理由,無論如何,就認為他們該是一家人嗎?

當子女受不了欲離去,還是得因著血緣的因素,昧著良心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麼?

宗教,最常說的,就是良心,若按電影中的情節來評斷,

難道您們還要說"多元成家"的初衷是錯誤的麼?

 

很多時候,實在不解一些宗教在教義上的自打嘴:

某些宗教,往往都會認為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假若按照這樣的邏輯,

我們從母親的肚中產出,其實某種程度可視作上帝藉由母親的肚子,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如此一來,母子之間的血緣連結,基本上並不存在,因為那是一種借腹生子的概念.

(我知道這樣的論述很乖誕,但這是循著某些宗教的理路來分析的...)

既然不存在血緣觀,則當我們在面對家庭組成的時候,

假若有另個家庭組織,可以帶給自己更多的愛,更為幸福的生活,那為何不能選擇之呢?

為何還要遵行在傳統立基於血緣的家庭觀呢?這不是很矛盾的麼?

 

若上帝真愛世人,若真有上帝,

就不該讓諸如馬可的慘事發生,

就應該會支持讓幸福可能極大化的成家選項,

而不是拘泥在血緣的迷思當中,不知變通,讓憾事周而復始的上演著!!

如是說,並不是想要顛覆既有的家庭倫理觀,

而只是想單純的指出:

"由血緣組成的家庭,真的未必是絕對幸福的,如果可以有更好的選項,為什麼不呢?"

 

延伸閱讀: 相關"多元成家方案"評論文章:

多元成家法案修法之路仍漫長 -- 選票,道德,以及社會共識的重重阻礙

評析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的"多元成家草案"--法律保障的是權利,真愛又何須立法?

日劇"王牌大律師2"的準"多元成家"方案 -- 伴侶盟"家屬制度"的盲點 ---真是出於自由意志麼?

梅西的世界 (What Maisie Knew)--小孩子所渴望的愛,很單純的只是陪伴--[心硯影評]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