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太陽花學運DAY19 外媒報導有褒有貶--YouTube

太陽花學運終於決定在明日和平落幕,

將近一個月的喧囂,相信大家也都疲憊了,的確是時候該讓台灣再次休養生息了.

前兩天BBC曾經有份報導指出,這次的學運撕裂了台灣社會,

儘管這樣的論點是學運參與者們所不願意承認的情況,

不論從臉書戰到各大新聞留言板的兩極對立,再到一些談話性節目的針鋒相對,

種種慘不忍睹的譏諷,要說這不叫做撕裂,大概也只是形容詞用語上的強度差異而已吧!

就台灣現階段幾大立場區隔看來,大致分為:

@主流反服貿學運潮流主張馬政府不妥協就不收場(反服貿協議+支持學生占領議會)

@支持學運,但希望學生能夠回歸校園(反服貿黑箱作業+不捨學生衝鋒陷陣)

@服貿立場中立,但認為學生佔據立院並不恰當(對服貿態度持平+不滿學生的作為)

@贊成服貿協議,認為該依法究辦學運份子(支持服貿協議+認為學生違法亂紀)

哪項主張是正確,其實還真沒有個絕對,套句學運引用伏爾泰的名言: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民主社會中,甚麼主張都會有,倘若據此將自我言論視之為政治正確,

起而大肆攻訐對立言論的不堪,那基本上已然悖離了民主"互敬互重"的基本價值了.

  

對於學運,我始終抱持較為中立的態度,但不論如何,

青年學子們的愛國熱血,絕對是值得肯定的一環.

誠然,在這種多方勢力集結的龐大組織中,您說都不存在抱持特定政治立場的份子在其中,

那恐怕也是自欺欺人的自圓其說,但那並不足以將此次學運貼上特定的政治標籤,

因為只要初衷是出於愛護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縱使過程中如何的被操弄化,

學生們此間的熱血情操依舊值得被高度的肯定,這是社會科學的基本學理所在.

記得以前有位指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老師說過:

通常他改考卷的原則,是看學生一整個推論過程是否合理,

只要過程精彩導出,縱使最初的命題錯誤,他也會給予相當高分的評價.

在學運中,學生們在運動中的熱血就像是這推導的過程一般,

十幾天下來看到了他們為台灣未來所付出的種種心血,

於是乎,不論他們所抱持的反服貿立場究竟正確與否,基本上整個活動都還是值得被肯定的.

 

延伸著上述的思緒,不禁讓我想到:

過程的積極度值得肯定,但倘若在原初的立場,能夠有著更為精確的絕對正確,那是不是就更加完美了呢?

那麼,學運立場上的正確,該是由誰來把關呢?該是那些學運領袖麼?

儘管他們多出自於政治系或人文社會學系,但終究還在求學階段,對於專業事務能否精準分析,值得商榷.

顯然的,在這次的學運當中,真正扮演著政策分析的智囊團,其實另有其人,

每每看到學運領袖發言背後,站著一群中研院研究員,律師,抑或是各大學的教授,

才是真正構成此次學運理論基礎的磐石.

這次學運的立論,之所以能夠如此的牢不可破,我想這些幕後的專業份子扮演了相當大的角色.

然而,這就讓我更加不解的是:

既然那些學有專精的學者們,對於反服貿議題有著如此精闢的見解,

但何以每次對外發言的時候,幕後專家們都不親上火線,而要由兩位總指揮來統一發言呢?

到底是因為學生領袖們比較有領導統御的魅力所致?

還是擔心由專家們主導運動之後,活動就不再能夠被定位為"學運"的忌憚呢?

如果專家們的專業論點是無可挑戰的,其實又何須依附在學生們的發言之後呢?

這是我始終所不解的疑惑,因為,明顯存在著教授與學生的關係,

何以每每都是讓學生們來領導,而教授們跟隨其後呢?這能是常態麼?

又讓學生的熱血,來凌駕教授的專業,對於學運而言,是否又是一種良性的發展呢?

這些....都是讓人頗值得玩味的疑惑...

(每每看著太陽花學運的新聞畫面,學生背後站了一群教授,學者,以及律師,

各個都是頗富名望,且專業素養頗高的專家,他們沒能用專業智識起而主導學運,

反而選擇在學生的背後當一群智囊團,我不好意思明著說他們是"躲在後面"的藏鏡人,

但誠然空有學養而不站在第一線的做法,不免讓人質疑:這是哪招阿?)

 

 


蘇治芬:贊成林飛帆與中簽服貿-民視新聞--YouTube

(媒體報導,雲林縣長蘇治芬贊成由林飛帆與中共簽訂服貿協議,

有人讚好,也有人認為好像有點揶揄和諷刺的意味,

但自己必須很不客氣的說,若真找林飛帆去談,中共可能連理都不想理,

原因不是他堅守著台灣的主體性,而是他根本就無法嫻熟的做好一個涉外談判的代表)

說真的,外交事務的交涉,遠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簡單:

猶記得過去教授國際關係的老師曾經說過,以前他們在外交單位服務的時候,

當外國發表關於台灣事務的新聞稿後,他們第一時間,就是要將裡頭所有的文字進行拆解,

並且按一些關鍵字的措辭強硬與否,彙整出一個量化的資料,

用來評估該篇新聞稿對於台灣的友善程度,以做為後續回應時的參考之用.

又如同每每有總統接待外賓,總是會需要一位翻譯官進行從中的語言溝通,也是相同的道理,

因為翻譯官接受過專業的外交訓練,懂得將總統的談話,用做為恰當的字眼表達給外賓知道,

此間字字句句的斟酌,都需要絕對的精準,不是隨口說說即可...

(提到這個,又不免得酸一下馬總統,老是以為自己英文很棒,每次有外賓來訪,

總喜歡跳過翻譯,自己直接用英文與對方溝通,因而也鬧出過不少笑話...google一下就知道...)

換言之,涉外事務是何等的"一字千金",專業程度是如此之高,

這絕非單純滿腔的熱血所能夠達致,需要的是背後強大的外交素養,

而這些,都該是那些在學運背後的學者專家們,所應該肩負起來的責任阿...

一場社會運動,如果只有熱血,大家不免質疑:在一頭熱之後,您又能夠更好的改變現況麼?

唯有用專業來領導運動,告訴大家我們如何能夠更務實,更精確的反轉窘況,無疑才是最完美反動吧!

 

所以阿,我絲毫都不認為每每社會運動都必須要由學生來發起,

因為,"學生證"並沒有比較好用,學生也不見得就代表著純潔,

只要真理常駐,縱使有著任何附加的特定色彩,其實也可以無所畏懼.

該是讓專業領導我們社會前進的時候了...

 

延伸閱讀: 

我看"服務貿易協定"(服貿協議)的觀點--馬政府一貫"下滲式經濟學"思維的謬誤--[時事評析] (20130628)

反服貿協議學生攻佔立法院--省思民主失靈的遠因--[時事評析](20140319)

反服貿學運:"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真的嗎?--[時事評析](20140323) 

今天不談"服貿",說說此次學運"暴力"與否的自我觀點--[時事評析](20140330)

"賤民解放區"之於學運的民主激盪--"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的啟示錄--[時事評析](20140408)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