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1.jpg

【關鍵時刻2300】日本副相驚天 老人快死論考老婆婆自毀牙齒震撼1020123--YouTube

會知道"楢山節考"這部經典的老電影,記得差不多是在去年此時,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曾經發表一番"老人快死救經濟"的論點:

他認為日本花了太多預算在將死的老人身上,呼籲老人們趕快死一死,以便解決經濟的難題...

此番言論一出,立刻引起了中外媒體的譁然,自然的,也就成為台灣談話性節目的討論議題,

而就在"關鍵時刻"節目中,針對這項議題,有來賓便提出了"楢山節考"這部老電影.

 

  

先談談這部電影的一些小檔案吧:

電影"楢山節考"改編自"深澤七郎"的同名小說,

曾獲得日本<<電影旬報>>最佳導演,影片,女主角等獎項,

以及日本"Mainichi Film Concours"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等大獎,可以說是獲獎無數.

電影的拍攝風格有如西方世界的舞台劇,全片皆是由佈景所構成,相當的特別,

或許從現代電影的角度來看,少了點賞心悅目的景觀,

但個人覺得,類似這種準舞台劇的戲碼,反而能夠讓影迷們將觀影焦點鎖定在劇情本身,

而這或也是這部電影所最吸引人的焦點所在吧!

 

故事敘述在日本某山上的一個小村莊內,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祭神習俗,

就是要將年過70歲的老人,由兒子揹著上楢山,作為供品來祭拜山神,

一方面求得風調雨順的富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省糧實的考量.

然而,電影中的主角阿鈴,儘管年過70歲,但卻依舊有著一口相當健康的牙齒,身體也頗為健康,

一開始兒子主觀上並不願意遵從村子的祭神習俗,但隨著村子裡鬧饑荒,

家中能夠充飢的食物匱乏之際,兒子也終於向媽媽詢問是否上山祭神的意願.

這時候,阿鈴心中或許百感交集,但想著兒子已經有了新媳婦陪伴,已不再需要她了,

於是用自己的牙齒去撞模米用的石臼,將一口強健的牙齒撞爛,好符合祭神的需求

最終,兒子揹著阿鈴上了楢山,眼睜睜的看著她在山上被凍死...

 

無疑的,這是一部慘絕人寰的人倫悲劇,就自己的觀點而言,

我覺得電影中的"祭神儀式",其實只不過是一種晚輩希冀將自己不孝的行為合理化而已,

顯然是一種隱喻,隱喻著當我們面對著"向長輩們盡孝"一事,

總是存在著無止盡的自我安慰或自我催眠的藉口.

為學業,為事業,為戀愛,為家庭...理由道不盡,但真相卻往往只有一個,

有時候,真是自我口中道出的那個堂而皇之的原因,抑或單純只是為了逃避盡孝的虛晃一招,

我想,答案永遠只有自己最清楚吧! 

只是覺得可笑的是,當角色逆轉時,試問當我們孩提時期,長輩們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

幾乎可說是無所求的付出,又有那麼多藉口或理由來逃避這樣的養育責任麼?

相較於長輩們無私的真誠,面對著晚輩的虛應故事,兩相對照,還真是令人感到汗顏啊...

  

曾聽人說過:"養兒女不是為了防老,只是單純的希望他們能夠在好的環境下成長...",

這句話,乍聽之下頗對,但要端看是從甚麼樣角度的人說出來的:

從長輩的角度說出來,那表現出來的是身為長輩無私的氣度;

但相反的,假若這是出自晚輩之口,那只會讓人感覺儼然就是道貌岸然的推托之詞.

的確,長輩或許真的無所求,但身為晚輩的,能夠因此就不認為盡孝是不必要的麼?

孝道,從某種程度來說,並不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責任,

我們之所以盡孝,立基點並非在於當年受到父母的照料,引之而來的反向責任,

相反的,這不該是一種被動性的責任,而該是主動性的回饋,回饋著當年他們生育的無私.

孝道本來就該是發自內心的存在,假若還需要等旁人提點方知,那未免也遜斃了吧!

 

電影中,最讓我動容的橋段,是阿鈴一聽到兒子可以有新對象可以迎娶進門後,

急急忙忙的跑到兒子工作的地方,告訴他:

"我為你找到了一個新媳婦了,趕緊找個日子成親,這樣你有人陪伴了,我也可以去楢山祭神了".

換言之,阿鈴之所以年逾七十,還不上山當供品,原因絲毫不在於她的貪生怕死,

而僅僅是擔心自己若死去之後,兒子的生活起居將沒了著落,

一切的一切,都還是一種以兒子為主的無私無我之舉阿...

 

對父母而言,總是以子女的發展為優先考量,不在乎自己是否因此境遇更差,

單純的只想做兒子掌聲背後的靜默觀眾,好似只要子女過得好,自己如何根本不重要.

相反的,身為子女的,能夠有著如此同等的心態來對待麼?

還是就彷如日本副相麻生太郎所說的:

"老人遲早會先被淘汰,將他們作為第一優先來考量自己的生涯,是不智的呢?"

不可諱言的,在當代,存在如是想法的儼然佔了絕大多數,但奇怪的是,

諸如麻生太郎的該番言論,居然會遭到大多數輿論的強烈抨擊...

道中了每個人的心聲,卻沒見到半點嘖呼稱奇的掌聲,

只能說這個世界的偽君子還真多,要說句真話還真難阿...>.<

 

  

記得前一陣子叔叔說了一個算是半冷的笑話:

在少子化的時代,家中往往都只有一個子女,在某個學生的畢業典禮上,

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媽媽都來了,一家和樂融融,

乍看起來,這個學生好像很幸福,但其實不然;

但假若放眼三十年後,如果這些長輩都還在世的話,

則他一個人可能就必須負擔起照護家中六名長輩的工作."

藉此來說明未來台灣在走向少子化後,可能產生的隱憂...

 

以這個故事來看,我不認為他言下的這種情況會在當代發生,

因為"不做最大",甚麼都不要做,不要承擔的話,那不是甚麼責任都沒了麼?

就好像"楢山節考"的故事一般,當您嫌老人家麻煩,佔了雙筷子吃飯時,

很簡單,揹他們到山上遺棄,說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再來個淚眼十八相送,

上演個親情倫理大悲劇,說不定老人家還會被您的虛情假意所感動呢?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我這是反話囉!!...單純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省思與正視類似的問題吧!)

 

PS:電影的最後一幕,是一列火車緩緩的駛過這個名為"OBASUTE"的火車站,

稍為上網查了一下,那是日本千曲市"姨捨"這個地方的地名,

為何特別點出這一個地點,難道是楢山就在這裡?

還是該故事乃發生在本地的真人真事傳說?那就不得而知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